标签:
杂谈 |
本文为羊城晚报专稿,刊于5月11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根据要求,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城镇居民个人缴费达到人均不低于120元,新农合个人缴费达到人均120元左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支付比例达到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5月10日《人民日报》)
上述数据,彰显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也意味着全民医保的系统化惠民。任何改革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宏观经济健康运行,二是确保民生享有制度化福利。前者无须多言,后者才是核心之要。
全面医保从形式言已经应保尽保,但内涵上还缺许多火候。即如上述数据,参保率尚未达到100%,已参保者人均政府补助标准也不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人均缴费水平也处于低水平,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池还不充裕等等。
尤其是,当参保者大病来临,依然面临着看不起病的尴尬。国务院的这纸“红头文件”,切中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重点与难点,也为医保中民意最关切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说,如果说这纸“红头文件”能够落实到位,公众关切或焦虑的诸多现实难题,即可得到有序解决。一直困扰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也会切实得到缓解。
必须指出,也许全民医保永远达不到民意期冀的理想状态--无论得什么病,都能应保尽保。13亿人存在地域、城乡和阶层差别,缴费标准也不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平均主义传统的国家,对于公平正义有着相当的执着,那就是13亿人的医保待遇应该一样,否则就会为舆论场持续不断地诟病。譬如养老金“双轨制”,就在公众舆论的呼吁下“双轨合一”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员工养老金待遇持平。但人们却忘了,除了这“双轨合一”的公平,还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几可忽略不计的养老金待遇--这部分群体的公平正义呢?
全民医保也存在着类似的“多轨制”,不管是现实还是未来,所有群体都不可能实现一碗水端平的公平。这是舆论场和社会公众必须注意的问题--因而须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审视全民医保。
而且,就全球而言,医疗保险也是一项不好平衡的社会治理难题。以美国为例,在奥巴马之前的历任政府,几乎不敢去啃医疗保险的硬骨头,因为这牵涉到各阶层利益的深度博弈,当然
也涵盖了政党博弈的因素。所以,当奥巴马着力解决美国的全面医疗保险问题时,他的民生主义遭致来自共和党的强势阻击。一直到现在,奥巴马启动的医疗保险改革也还在路上。
中国的情况较之美国更为复杂,而且阶层博弈的程度并不比美国低。但中国有极强的政府动员力,还有政策执行的高效率,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医疗保险参保的基本全覆盖。但来自政府执行力的高效,掩盖不了医保基金池的不足,因而医保品质和内涵跟不上。要提升医保品质,医药卫生体制要改革,个人缴费水平也要提高,大病医保更须提升日程...而这些改革,每走一步都会牵涉各方利益,因而改革过程时时事事都必须经过复杂的博弈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妥协。
这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从政府监管到公共财政,从医疗卫生机构到每个社会个体,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有了初步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网络作为载体,未来全民医保的内涵与品质会越来越高。不过,全民医保不是政府与民众的甲方乙方游戏,而是涵盖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期望公共财政或指望个人埋单的思维都不可能。社会系统各个方面,都要恪尽心力,才能让全民医保更加契合公平主义。
后一篇:新圆明园的文化洁癖和商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