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迎来楼市降价季
(2014-08-29 08:34:45)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底,监测的一、二、三、四线35个城市,商品住宅累计库存余量为30216万平方米,环比小幅上扬2%,同比增幅达
39%;35城累计存销比为22.58个月,环比增长3%,同比涨幅为61%。各大中城市普遍面临“去库存”压力。适度降价成大多数房企的必然选择。
中国楼市迎来萧索的秋天。以往,“金九银十”是房企的狂欢,楼市的收获季。其实,不必以宿命或悲戚的语调去解读中国楼市。放眼全球,楼市的内在规律依然是
理性、讲逻辑的。遵循市场规律,楼市健康有序;资本的、权力的反市场要素太多,繁荣之后就是衰落。而且,楼市出现周期性波折,也很正常。从欧美日市场到东
南亚香港,都曾经历过房地产市场的“跌宕起伏”。
这是市场、资本和权力综合博弈的辩证法。在中国市场,这种博弈更为典型和失序。西方的市场力量更为庞大和均衡,市场规则下的楼市步伐,能以正常节奏前行。
中国楼市,公权力长期发挥主导作用,房地产市场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金融机构、房地产商都是市场的附庸,他们跟着政绩工程去追逐利润。由于权力主导
下的地价偏高(40%作用),从而推升了中国房价的水涨船高。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最爱,推升其更高的开发热情,于是形成再卖地再开发无限循环的市场怪圈。土地被滥用,高楼高库存,终端消费者不仅被无端强拆,也无力应付高房价。高楼价、高库存、多地王、烂尾楼等等都是公权力畸形发展思路造成的。
改革,调整,是今年政策主调。老的发展思路被自上而下逆转,货币政策不再向地产“放水”,财政政策也在转向。随之而来的是覆盖全国的土地财政审计,以地产
引擎经济的好日子到头了。多年累积的房子存量怎么办?自然是要消化。这种消化,中央决策层除了“喊话”银行给予刚需族放款审批和贷款利率的优惠(而且是非
强制性的),再无其他举措。
各城各地不甘寂寞,作为中国楼市尴尬现实的始作俑者,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一哄而上将曾经的限购限贷“紧箍咒”给去掉。而且也只能在松绑限购上有所作为,
限贷也要看银行的脸色。在几乎所有限购城市都予以政策性松绑后,从7月份的楼市表现看,松绑限购带给楼市的刺激效应可谓寥寥。
消化存量的主角还是地产商。除了一些资金链断或老板跑路的倒霉蛋外,中国地产商的耐心在今年已经崩溃了。他们不敢再调侃中国宏调政策是“空调”---因为
今年决策层根本就没有政策性宏调。但系统化的“调结构”改革,却释放出“无声胜有声”的市场效果。面对市场颓势,“1.5线城市”杭州首先刮起降价风
---此后是二三线城市房价的连环下跌。7月份的70城数据表明,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也出现了房价环比下降。
这就是中国楼市的现实主义。降价是房企聪明的选择---顺应市场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金九银十”是楼市营销的良好契机。坚持不降价的绿城旗下多个项目已开始降价换取销量,孙宏斌不是宋卫平,他对降价的看法是“...媒体不能绑架了我们,搞得我们跟傻子似的,别人都降价了,我们就在那给人站岗。”
另一房企大佬万科则和淘宝一起搞市场营销活动,以淘宝一定期限内的消费冲抵房价。显然,这是变相的购房降价。
全国楼盘大抵如此。各地的楼盘都在为“金九银十”发力促销。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一直不认为中国楼市迎来拐点。毕竟,现在各地楼市降价,不过是环比下降,大多数城市楼价同比还在上升。因而,楼市降价还有相当空间。此
外,权力因素造成的中国房价构成太重,无论刚需族还是改善族,不要对中国房价下跌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至于房企,谁有割肉的勇气,谁就是楼市英雄,提前占据
下一周期的市场高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