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3日美国侨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6月11日的英国《金融时报》称,南中国海已成为“亚洲的火药桶”(Asia’s
cauldron)。何止南中国海,整个西太平洋都是。
这和中美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不符,也不吻合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的共识。西太平洋亟须构筑新的和平机制,拔掉“亚洲的火药桶”的导火索。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要美国充当建设性的区域领导者。否则,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就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战略”而是机会主义的“策略”。
从美国西海岸到西太平洋,整个太平洋几乎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中国作为海陆兼有的国家,拥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不必讲所谓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何况美国也未加入这一公约),单就常识而言,中国也应在西太平洋拥有自己的海洋利益空间。何况,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让中国局促于亚欧大陆上,极不现实。
世界在变,大国关系也在变。中美关系,起码在这波西太平洋领土争端之前,维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大国博弈关系。在经历一番复杂的敌友参半评价后,不管是利益攸关还是所谓“中美国”(G2),都是美国精英分子所提出。应该说,这才是维持西太平洋和平的理性机制所在。简言之,中美和则西太平洋风平浪静。这一时期,也是中日关系及中菲越关系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领土争端一直存在,但并没有发展到擦枪走火针锋相对的地步。
也可以说是美国重返亚洲鼓励了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和中国的岛屿主权冲突。当然,这也激发了中国在海洋主权的态度转变---从韬光养晦到坚决维权。中国的态度让周边邻国大吃一惊,也让美国确信重返亚洲战略的正确性。因而,西太平的危险逻辑就这样形成了,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危险的态势。
在这场西太平的危险拉锯中,收益最多的并非美国,当然也不是中国,因为美国未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时,中国也并未否认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领导地位。美重返亚洲反而感受到来自的中国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越来越公开化。当然,菲越两国更非获益者,和强邻中国的争端,不仅经贸利益受损,而且也在岛屿之争中也未占得任何便宜。唯一获益的是日本,日本借力亚洲再平衡战略,蚕食性地突破和平宪法,使日本一步步变成“正常国家”。
由是而言,美国的亚洲再平衡,现实中已经异化为中美两强博弈日本得益的危险游戏。也可以说,美国主导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是损人不利己的昏招,是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反动。当然,这也是美国没有脱离传统大国容不下新兴大国崛起的陈旧思维所致。
在欧洲,乌克兰问题导致的美俄冲突让美国备感困扰。好在经历多次战争创伤的欧洲各国,在对俄问题和美国有所差异,因而使美俄两国在诺曼底登陆纪念的间隙有了难得的奥普会。在亚太,中国首次参加美国主导的2014环太平洋军事演习,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两国紧张关系,也有利于破解中国和邻国的岛屿主权冲突。
“在西太平洋,‘美国治下的和平’终将被某种新的格局取代,这是有一定必然性的。”(11日《金融时报》)其实,西太平洋的新和平机制并不复杂---美国可以重返亚洲实施亚洲再平衡,但必须承认中国在区域的海洋权益,而这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要义。即“美国治下的和平”要升华为“中美共治的和平”。(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