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人摸卷”,权力关怀变权利异化

(2014-06-12 20:15:37)
刊于燕赵都市报

    8日下午5点35分,河南确山县,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李金生戴着墨镜,握着盲杖,胸前别着红花,走出考场,结束了这场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考。(11日《南方都市报》)
    这是中国第一次为盲目考生特设盲文考试,因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据某微信公众号调查,有41%的网友认为今后可以考虑为盲人提供电子试卷;有22%的网友认为这是一场作秀,浪费资源;还有14%的网友认为即使交了白卷也是英雄。
    舆论场的多元化评价,是可预知的结果。和夺岛少年缺席高考引起的热议一样,盲人也应拥有高考权利,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其参加高考的特殊性。在考题准备、考前辅导、考试形式等各个方面,社会资源的投入的确和一般考生不同。因而,在很多正常考生权利都得不到保全的情形下,特殊考生权利的不惜代价定制,难免会引起公众“私人定制”的特权联想。
    而“盲人摸卷”的结果亦彰显出,即便是“私人定制”,也并未契合考生特点,结果是“摸出”两张白卷,甚至“第一题没摸完,时间就到了”。从某种形式讲,社会资源的确是浪费了---亦可以理解,41%网友所认为的为“盲人提供电子试卷”算是委婉认为“私人定制”的失败,这和22%直言不讳认为“作秀”和“浪费资源”的网友们一起,形成了对“盲人摸卷”高考的主体评价。
    当然,一次微信公众调查,并不能涵盖所有社会舆论,但值得尊重。尤其是,只有14的网友认为“即使交了白卷也是英雄”,充满了简单化的道德评价。故而这起具有破冰意义的“盲人摸卷”试验,也就失去了改革破冰的导向意义,而异化为众所高考季新闻中的一次具有娱乐甚至讽喻意味的公共事件。
    关注残疾人权利,无论是生活、生存、教育和工作诸方面,既是法治语境下的普世要求,也是人类惺惺相惜的普遍情感。当然,对于残疾人之关切,更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对残疾人权利,应该聚焦于“关切”上---除了关系、关怀与关爱,更要切中要点。以盲人考生为例,尽管国际上尚无针对残疾人参加考试的统一标准,但一些全球主要考试,如托福、雅思等皆有可借鉴的经验。雅思考试给予盲人的时间就是普通人的好几倍。
    在香港,教育部门亦可根据盲人提出试卷形式、内容、考试时间、考场安排等多方面的申请,进行妥善安排。总而言之,盲人考生权利的保全,在于提供一种让其权利得到公开公正又符合其身体特点的平台,这才是教育部门亟需思考的命题。而河南方面,忙忙碌碌准备好几个月,最终却是吃力不讨好。由此看来,教育部门可能没有很好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而只是随性自为。由是而言,这也真的算是资源浪费了。
    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比任何时候都强,让每个公平尽享平权待遇才是法治底线,这个底线才能让人体味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但是,中国社会的生态图景往往是,法治底线执行并不到位,但是对于个体权利的诉求,又时又赋以过高的关怀。这种由权力主导下的权利赋予,又往往被舆论场加以道德化的包装进行无节制的宣传,从而让权利保护冷热不均。实际上,权利保全应该是常态化的,过度的权利关怀则是权利的异化,从而转化为反面的特权。
    对此,权力方和舆论场应该反省。并非只有权力自身的特权才让公众侧目,任何不当权利的过度释放,都是不正常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