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窗口指导“何以差强人意?
(2014-06-05 08:03:44)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时隔半个多月后,央行的“窗口指导”并未使商业银行房贷收紧的局面得到明显缓解,而个别银行房贷利率甚至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6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
楼市风声鹤唳,此时入市购买首套房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刚需族。他们也是中国楼市最可贵的“稳定剂”---堪称中国楼市最可爱的人。刚需族的难题在于,钱紧亟需银行信贷支持,而且他们即使成为房奴也不会“赖账”。央行4月份和5月12日向银行“喊话”,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各大银行给予刚需族信贷“速度”与“质量”的支持,是契合民意的。
从市场回应看,银行房贷的“速度”的确上来了---审批与放款加快;但在“质量”上,即让刚需族享受“平价”(基准)利率或优惠打折利率上却依然无门。甚至,按照媒体调查,很多银行将首套房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个百分点。
刚需族还是遭遇到了银行抛出的“软钉子”。5年以上贷款利率,上浮5%,就是不少开支,这帐银行算得精,购房者算得苦。
来自银行的“软钉子”也释放出两层信息,对于央行惠及刚需族的“喊话”,银行只是姑妄听之,或者听则听矣,做则做矣。在银行看来,审批和放贷提速,算是听了央行的话,也遵循了央行的“窗口指导”。但对刚需族而言,央行窗口指导也包括,科学合理定价,综合考虑财务可持续、风险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对这一条,刚需族可能理解为合乎刚需族的贷款利率,但银行可能更多考虑到风险管理和财务的可持续性。
这宛然成了三方纠缠的矛盾死结。央行“窗口指导”,让刚需族看到了央行的社会责任感,也让购房者嗅到了商业银行利润至上的资本属性,甚至怨恨其为富不仁;在银行看来,信贷额度紧张,而且面临央行年中的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率考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央行既给予刚需族安慰,又不给予银行足够的信贷额度,还增加考核力度,可谓“不给马吃草,还让马快跑”。
而且,今年是金融系统改革举措最多的一年,而且各银行均遭遇互联网金融的蚕食,个人存款流失严重。据央行统计今年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546亿元,同比多减554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3万亿元。存款减少,信贷额度也减少。加之房地产市场风险要素迭出,从政策面到开发商再到市场面,中国楼市笼罩着不安氛围,银行对此更加敏感。毕竟,无论存量房还是在建工程,甚至已经卖出的地块,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浮荡着银行的身影。“信贷”在楼市阴霾之下,也可能变成有去无回的呆账。由此,即使银行额度充足,也不敢轻易放款---银行也要充分考虑面临的市场风险。
与其投放利润少和存在风险的放贷,还不如开展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得快开得多。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利润构成上已经多元化,尤其是绕开监管开展银行同业业务,如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则不情愿。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正常业务,银行往往以缺乏额度或拿来监管措施作为挡箭牌。对于高风险高利润的业务,银行则以创新的名义绕过监管去追捧。
今年启动的金融系统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就是让银行回归市场本位,使其避免无序“创新”的逐利狂奔。
从“两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到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以及处置机制,宏观上的金融改革将使中国商业银行不再受政策系统的庇护,使之不得不适应未来全球性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窗口指导”、“127号文”及定向降准的具体行政举措,则是对商业银行规范自身行为的提醒或警示。
银行不可能是道德的化身,但要遵守的市场规则。在离不开政策襁褓保护时,服从监管彰显社会责任,也是应尽之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