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猪肉价格飙升的市场逻辑和权力因素

(2014-05-20 08:15:15)
标签:

杂谈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4月17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曾召集金锣、雨润、中粮等大型养殖、屠宰企业,针对目前国内生猪价格低迷的情况,布置稳定价格工作。此后,部分屠宰企业提高生猪收购价格,猪价从此步入上行通道。
    舆论场惊呼,跌了半年之久的猪肉价格终于迎来了反弹甚至飙升。据搜猪网监测,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已由4月30日的10.7元/公斤上涨到5月10日的13元/公斤,10天内暴涨了21.5%。
    猪肉是中国餐桌的主打肉食,近年来猪肉价格经历了潮起潮落几个轮回。对公众而言,舌尖上的体验或许都是肉味依然,但家庭主妇的荷包松紧张弛还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这轮突然的价格飙升,会使家庭主妇每天的菜市行,感到不少压力。但市场是个动态大系统,消费末端的小紧张,则会释怀猪农养猪的压力,提升其加持猪栏的积极性。
    这是最简单的市场常识。经历多年来农副产品和生活消费品谷峰交错频繁的价格波动,公众对于市场价格的频繁多变已经处变不惊,但还是心有愿景,期冀民生日常消费商品价格相对稳定。因为公众收入应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是痛苦不堪,在吃喝用的日常消费上,不应再多太多压力。经历这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考验,高通胀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宏观面,是CPI指数的低位徘徊,对微观的民生而言,其眼界所及也仅仅是常识性的判断。现在的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应该和CPI指数相匹配。
    生猪和猪肉价格的低微,持续了半年多时间,从消费者的体验看,这未必不是好事。但从市场宏观面而言,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的长期低位徘徊,却带来了市场系统失衡的风险。因为市场规律在发生了动态的杠杆效应,当市场末端的价格降低时,也意味着市场前端的消极情境:生猪成本太高、猪农缺乏积极性...长远看,生猪和猪肉整个市场链处于不稳定状态,猪肉价格的低也是不可持续的。再从饲养环节上溯,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亦是失衡。一位养猪户算了一笔账---一年来生猪饲料价格涨了不少,玉米1.3元/斤,豆粕2.3元/斤,一头猪生长周期为7个月左右,重约250斤就可以出售。这么一算,养猪成本为7元/斤左右,而实际出售价格为5.5元/斤,一斤猪肉要亏1.5元。
    事实上,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过低的情况下,饲料价格也不可能一直维持高位...以此类推,也会波及到农民种植户乃至整个市场链条和全系统,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面对生猪和猪肉价格低垂对全市场的负面影响,发改委开始约谈一些和猪肉相关的大型企业,通过提高生猪收购价格以提振萎靡不振的生猪和猪肉市场。“看得见的手”在行动,市场即刻应声而动,消费末端的价格上扬,将猪农的出栏价提升到和养猪成本相当。
    但要指出的是,权力调控要素的介入,对生猪和猪肉市场的刺激,也会触发许多不可控的市场效果。从市场前端看,出栏价和猪肉价越低,越可能激发猪农快速出栏的心理。而末端消费价格的提升,反而会促其滋生惜售屯栏效应。尚不清楚发改委约谈大型屠宰企业的目的何如,是纯粹的应急刺激,还是有意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市场涟漪效应,包括让各环节产生心理变化而使市场逆势而转。
    不过,在生猪储栏较为充裕的市场现实是,权力要素对市场逻辑的干预,也许只能起到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不能影响这个周期各环节的价格涨跌的颠覆性变化。从长期看,“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调控宜适可而止而不能过度干预,否则会使市场发生更为紊乱和难控的变化。甚至会导致忽高忽低的两极异变,市场波动的频率过速,对宏观经济和微观民生皆非利好。
    让市场配置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试达成平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无论是在生猪和猪肉市场,还是其他市场面,权力方应有足够的耐心和定性,视野要宽,眼界要广。即对市场配置和动态变化有预见性,尽可能地引导产业链吻合市场规律,提前预警风险,而非除了问题再行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