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18日《中国青年报》)
这一新闻被舆论场评价为,300多个城市喊“渴”。另据央视报道,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河道都已进入劣五类水的状态,不要说喝,连当工业用水的资格都几乎没有了。中国城市喊渴叫脏,到底怎么了?
答案是,市场功利的宿命结局。
城市化和工业化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这是不争之事实。譬如欧盟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曾出现过环境与资源问题,这也曾被后现代化的中国调侃为“先污染后治理”。但不管如何,发达市场的亡羊补牢式治理还是有了成效:雾都伦敦不在雾霾笼罩,流经欧洲多国的莱茵河再现碧波清流。美国的蓝天白云让人欣羡,澳洲的广阔天地引人入胜。即使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如中东国家,不管是石油富国还是发达的以色列,都能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善用每一滴水资源,将环保节水技术发挥到极致。
因而,以“两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并不一定导致城市喊渴叫脏,也绝不能产生这样的逻辑结局。很简单,现代化应该体现在物质、精神、生态和政治诸“文明”的升华。否则,就是不均衡的“伪现代化”。悲哀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恰恰就走在这条不均衡的“伪现代化”路径上。其偏走旁道的动力就是市场功利。更讽刺的是,明明知道发达市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国还是重蹈了这样的覆辙。
中国城市现在喊渴叫脏,说得难听一点是咎由自取---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然,板子也不能一股脑全打在各城各地的屁股上。中国发展思路,有着自上而下的政策惯性,更有着政绩考核层层加码的压力。不顾一切地发展,无节制地提升GDP增量,漫无目的地招商引资,肆无忌惮地扩大城市规模,千方百计地博弈市场,这是中国过去30多年地方治理者的基本思路。重物质凝聚的利益诉求下,天地人三界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一切都成为政绩的工具和资本的奴隶。在此情势下,天被雾霾笼罩,地表环境恶化,人也被功利污染导致思维异化。
具体到水资源层面,发展过快,水资源会短缺,就会出现各地抢水情况。另一方面,各地争前恐后发展低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又必然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一方面是争抢水资源,另一方面是争着污染水资源,中国不渴不脏才怪!且不必讲舆论场列举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各类缺水和水污染数据,单就现实主义的怪现状而论,中国城市喊渴叫脏就存在着撒娇成分。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五大水系,没有一条不被污染。要找污染的罪魁祸首,各城各地都逃不了干系。所谓上下游的责任厘清,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闹剧。等到大家都没水喝之时,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资源先抢,有利益先上,有序竞争变恶质丛林,这是中国各城各地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沉痛教训。因而,对于中国水资源的窘况,恶因要溯,恶果更要重视,系统化治理才是当务之急。
发展至上的这艘大船,已从从顶层设计和引航进行调整和校准。各地执行层面,应该顺应新方向,祛除积弊惯性,朝着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迈进。此外,新的政绩考核也为各城各地功利主义的发展观减负。各城各地也都意识到区域整合抱团发展的重要性,区域整合不仅仅是冲破地域行政的藩篱,打造畅通的统一市场,还在于统筹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实现各负其责的环境综合治理和资源有序善用。只有各城各地抛却画地为牢的自私自利,有了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大视野,抱团发展才有意义。
发达市场的“先污染后治理”,虽说是亡羊补牢,但效果昭彰。因而,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必太过悲观,上下皆正视环境污染,将环境治理提上日程,上下协力,喊渴叫脏的尴尬是可以破解的。就怕认识论和实践论不同步,喊渴叫脏的宿命就无法消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