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界丑闻的江湖乱战何时休?

(2014-01-04 09:18:40)
标签:

杂谈

刊于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2日央视新闻)
    中国学界曝出学术丑闻,不是新闻,但学生拿老师开刀,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而且,抄袭丑闻的主角是中科院院士,丑闻的发酵效应就更为浓烈了。值得一提的是,两院院士刚刚完成增选,去行政化的进程已经开始,舆论场对于两院院士准入机制的更新充满愿景。王院士师徒的龃龉,让人对院士的残存的最后那点敬意,倏然消弭了。
    院士为何抄袭?而且一抄就是57篇,甚至还克隆国外的“人工耳蜗”,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中国学界考核机制,有两项标准:
    一是论文,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还要看刊发载体的档次。要求学者的学术论文质量并举,本属正常。但是这种要求一旦僵化教条,而且和职称及学术经费挂钩,甚至和行政级别联系起来,学术论文就异化了,就成了一种功利化的工具。在此利益诱导下,粗制滥造、抄袭克隆也就难以避免。
    二是学术成果的转化。市场体制之下,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本是一种正面的、充满竞争色彩的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但是为了学术成果的转化而转化,为了对接市场而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有些学者也就会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这些投机的学者们或者拿来主义,用别人的成果,稍微“山寨”一下,美其名曰“世界水平”而投入市场(譬如王院士克隆“人造耳蜗”),或者将不成熟的技术投放市场沽名钓誉贻害众生。譬如市场上经常出现的所谓“新药”和“保健品”,不仅顶着高端研究机构的名头,而且有院士和专家在舆论中为其背书广而告之。看似学术为市场所污染,实际上是学术自甘堕落,功利与学术,野合的结果必然是斯文扫地风雅尽失。
    斯文扫地,铜臭萦绕下,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养伦理,当然会荡然无存。王院士的弟子揭丑老师,当然不是弟子正气凛然那么简单,不过是弟子借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名头。最可能的是,师徒二人,功利共享的平衡被打破,弟子因为“分赃不匀”而鱼死网破。这并非恶意的揣测,现在的导师与学生,不再是教学相长学术相济的关系,而更多是老板与打工者的利益关系。实验要学生做,市场要学生跑,甚至论文,导师也掠美“第一作者”。弟子,与其说是学生,其实更像是学徒,如此师徒关系,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弟子们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戳破导师的学术丑行,让其身败名裂。
    人说江湖险恶,被功利异化的学术界比江湖还江湖,简直就是酱缸。浸淫其中的院士也好,学者也罢,都难脱乱战的围城。不惹凡尘的象牙塔,充满道德情味的师生情,在这个恶质竞争的酱缸江湖里,完全成了功利场。这恰是中国学界的悲哀,也是中国学人的尴尬。
    院士抄袭丑闻的曝出,也足以说明,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天生的纯粹学者和道德家。只要学术体制的设计存在功利主导的瑕疵,如给予学者荣誉身份太多的利益外挂,学术就会走偏,学者就会迷失学术本性。体制性厚赏之下,谁能免得了俗?即使院士向独善其身,也会被所在的单位绑架,以消费院士的剩余价值。
    体制不更新,学界难清明。这是人皆懂得的现实---简言之,让学术回归学术理性,祛除附加其上的行政、利欲外挂;学术考核机制也要科学起来;回归敩学相长的伦理本位...打破学术过度市场化的酱缸,学界丑闻的江湖乱战才会划上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