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私人定制》看冯小刚的粗放自负

(2013-12-31 07:23:32)
标签:

杂谈

     截至12月28日晚24点,《私人订制》的票房突破突破了5亿大关,超过2010年《非诚勿扰2》的4.735亿,成为最卖座的冯小刚喜剧电影。
     中国贺岁片每年吸金已不稀奇,尤其是冯小刚更是票房吸金的高手。除了宏大叙事的《一九四二》,他的都市贺岁喜剧片部部都是“吸金王”。
    再加上冯小刚新晋春晚总导的身份,其《私人定制》傲视贺岁档“丛林”,早就成了市场定势。故而,再以票房论小刚电影的高低,并无实际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当然会有斩不断的资本情结,对影评人而言,则希望小刚的贺岁片不仅能够娱乐公众,还应提升相应的艺术品质。
    有影评人认为《私人定制》浅薄。对此,冯小刚连发7条围脖正面回击,高调力挺《私人订制》。他认为:“《私》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分”,同时也对与曾炮轰过自己的影评人犀利开战,称“我不怕得罪你们丫的,也永远跟你们丫的势不两立”。
    冯小刚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可以理解,但归根结底和影评家言都是“一家之言”。电影是给人看的,是让影评家评的,是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电影好不好,其实观众说了最算数,冯小刚和影评家的“口水战”,都是“私人定制”的主观语言。观众用票房投了“票”,说明《私人定制》的娱乐性得到观众认可。小刚对自己电影的评价,看来是携高票房的“底气”,才敢向影评家们发难的。但双方俨然是鸡同鸭讲---小刚借高票房资本,将娱乐价值以偏概全为《私人定制》一切都好;影评家们以艺术至上的原则罔顾《私人定制》的娱乐功能。这口水战打的没有道理,是资本情结与剧情主义的遭遇战。但对观众而言,这就是一场贺岁电影,给人留下乐子和舒缓神经紧张的一部喜剧电影而已。看过了,就算了,甚至不想再看第二遍。
    由是而言,冯小刚和影评家们都有些煞有介事。对观众而言,你们骂你们的,除了无聊就是无趣。
    必须要说的是,小刚对《私人定制》的偏私自爱尚可理解,但以京骂“我不怕得罪你们丫的,也永远跟你们丫的势不两立”就不是一般的过了,而是相当的放肆。此中散发出来的京痞味道和倨傲自大,让小刚文化人的形象彻底沦落了。他就像一个雾霾笼罩下土生土长的京油子,以为天底下从来就没有蓝天白云。他的京骂,他的脾气,是北京人惯常的那种自负,而且是粗放的自负。
    这种自负不知从何而来,难道就因为几部票房高的贺岁片?几部片子同样的味道,乏有新意,确乎如小刚自己说的“完整”。既然是贺岁,这些片子也就是一些乐子而已,何来什么“现实的批判性”的“9分”?小刚若真的在乎所谓“现实的批判性”,不妨在自己“围脖”的同时,看一看小屁民们的微博微文,那些曝露黑暗丑闻者,那些精辟段子的书写者,那些犀利灵透的民间文本,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哪个不比小刚强。唯一不如小刚的,不过是小刚盛名在外,能够通过体制或资本的力量,以影视剧的形式发声表达而已。这样的言论表达,释放出来的插科打诨式的“现实的批判性”,和屁民的微博批判性相比,不仅仅是浅薄,而且还是言论霸权式的浅薄。
    若小刚真的有“现实的批判性”的勇气,就不必将京骂送给影评家们,而是要在突破春晚上下一番功夫,让春晚脱离权力美学的宏大巨制,变成平民主义的“现实的批判性”的狂欢。小刚,真行吗?
    联想到小刚“申奥”电影《夜宴》的浮华矫饰,以及《唐山大地震》效颦好莱坞技术主义的热闹,还有《一九四二》痕迹显然的志大才疏,邓小刚也就只能在贺岁档的滥“玩”中,自我陶醉夜郎自大了。
   
   本文刊于华商报、羊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