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钱荒”,开源还是节流?
(2013-06-27 06:57:08)
多省市财政部门的人士近期异常忙碌。由于经济放缓一些,全国相当多地区的财政收入目标未达到年度预期,仅从前5个月地方财政收支来看,如果不算上中央对地
方的转移支付,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的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中内蒙古、陕西、河南、辽宁等地均表现明显。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甚至接近于零增长,这与两位数财政收
入增长目标,差距甚大。(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银行“钱荒”,引发市场恐慌。各省市财政告急也闹“钱荒”,原因何在?有些省区,甚至出现较大的收不抵支现象,是宏观经济下行使然还是各地行政支出无节制
所致?这需要具体分析。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底,全国财政收入累计562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虽然低于8%的预期,但全国范围内的财政收入
依然高于支出。
超过10万亿的全国财政总收入,国富的摊子不小。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财政收入情况大异其趣,严重贫富不均。弥补财政收入不均,无非是通过全国
财政转移,减少行政经费支出和扩大收入等方式解决。靠中央财政补缺不现实,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靠开源无非是多征税多卖地,这更不靠谱。政府征税要靠全国
人大立法许可或国务院批准,但在民间呛声税负过高和舆论呐喊依法治税的先试下,靠征税开源地方财政的空间不大。靠发行债券?地方债的压力已经够大,各地如
何消化和清偿都是难题。
事实表明,靠开源不仅无助于解决政府开支,反而导致政府机构膨胀和行政经费无节制增长。据统计,2000年狭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13.5%,到
2012年上升到22.6%,但是如果算上土地出让金收入、国有企业利润,2007年政府收入占到GDP已经达到40%以上。但从1994年到2006年
12年中,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人数每年平均增长1.5%,行政管理费用每年递增22.04%,这说明政府行政开支太大。
可以说,因为近年来财政多管道的收入,财政越是增收,行政支出也水涨船高。而且,地方政府不加节制“花钱”的惯性在于,借再多的债,花再多的钱,都可以通
过卖地财政来解决。在宏观调控压力之下,卖地财政的路子越来越窄,而卖地财政带来的债务风险和泡沫投资却难以消化,过惯好日子的各地政府迎来财政窘迫的
“钱荒”尴尬,一点都不稀奇。
银行出现“钱荒”,央行不再救援,就是要给其警醒,让其正确对待流动性,不再玩自我投机牟利的资本游戏,促其释放理性的金融调节效应,做中央货币政策的良
好执行者,而不是市场恐慌的搅水者。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高低,财政收入也不平衡。但公共财政,一分一厘都应善用,而不能用到不该用的地方,更不得大
手大脚,在盲目投资和奢靡浪费中大肆消耗。
在现有的财政体制和政策环境下,解决地方财政“钱荒”,不可能靠中央支援,也不必指望政策放水,只能靠自己“节流”来度过难关。一是“三公”支出预决算要
细化公开,接受公众全过程监督,彻底降下来;二是向机构改革要效益,政府机构改革不能越改越大越膨胀,人头经费越来越高,大幅缩减行政支出,这是应有之
义;三是政府楼堂厅馆的建设必须停下来,政府遭遇“钱荒”,实在不行就卖掉大楼,让政府也品尝下破产关门的滋味。美国地方政府不就常常“关门歇业”吗?四
是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重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成”,这种利益博弈不必回避。富国家与穷地方的财政倒挂,只能让各地想方设法“弄钱”,必然将负担转嫁
到基层民众。
(本文刊于27日华西都市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