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焦虑要不得
(2013-06-14 03:13:36)
端午节这一天,市面上随处可见飘香的粽子。不过,透过“浓浓的节日氛围”,公众还是感觉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淡漠和浇薄。细细数来,千年以降,附着于端午节上的诸多文化意蕴、精神价值、理想色彩,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之下,风光不再,似乎只剩下了粽子。(5月12日《新京报》)
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如何兼顾,如何看到日渐浓厚的节日市场化氛围,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多次探讨的话题。弥漫于舆论场中的,大多都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流失的担忧,甚至可以说是焦虑。从前些年舆论不时出现的“保卫春节”、卫道中秋等尽可看出这种焦虑思维的无处不在。这种焦虑的“善果”促成了中秋、清明和端午节的国家假日,但这些节日还是市场的狂欢,人们也乐得在休闲和购物中度过这些难得的假日。所谓传统,依然是舆论的哀怨和某些卫道者的呻吟。
其实,没有必要对传统节日存有文化焦虑,任何节日与时俱进才有意义。以端午节为例,即使是发出保卫文化内涵的舆论,也未必深谙端午节的传统。所谓“画额、挂艾、斗草、跳钟馗之类具体的文化细节”,恐怕也是从民俗学者那里得来。这些文化细节,也并非一日形成,而是经过时间的淬炼自然选择而成。既然是选择,现代人放弃这些传统,附加购物、旅游也符合现实逻辑。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毕竟还在嘛,即使这些传统没有了,起码还有端午节这个假日,现代人和未来人填充符合时代语境的文化,也是必然。现代人有何焦虑和恐惧的呢?泥古贬今,恐会变成九斤老太的喋喋不休。
文化焦虑者,恰恰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中国传统节日,肇始于农业社会,因而农业社会的印痕浓厚。但中国社会已经进化到工业社会,融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当然要置换那些过时的节日形式。端午节的挂艾,本是为了驱赶蚊虫,现代人有更好的方式驱虫;现代文明的开化,让人意识到5月份不再是毒侵之月,自然也不会重复那些象征性的仪式。正如春节,桃符没了,灶神也不拜了,即使春联和鞭炮,也成了现代人习惯性的仪式。春晚成为春节的民俗,而且也渐成审美疲劳之势,春节的活力在于狂欢和团圆。而且舶来的节日如圣诞和情人节已经中国化,中国的春节也在全球化。传统节日,要固步自封的传统守卫还是对接时代的现代更新?相信人们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传统节日,只要存在就善莫大焉。由此载体,就有内涵,就能现代化更新,就能传习下去,释放出汩汩不息的生命力。至于所谓的传统,还有现代申遗,那些都是形式上的外挂。现代人要分清主次,不必为这些传统仪式而滋生无谓的文化焦虑。
前些年为了文化传统保护,兴起了国学热,有些社会上的国学班,甚至搞起了跪拜孔圣的仪式。还有些人,为了保护所谓的传统,穿着汉服招摇过市。如果说这些形式仅仅是为了好玩,的确无伤大雅,但若宏大叙事,甚至上升到文化保护的程度,则显得虚伪矫情。
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更非僵化的仪式;传统也非一成不变地僵化模仿----传统文化,还是自然传承和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好。现代人只要记得传统节日,不管是市场化过节还是赋予休闲狂欢,都值得尊重。端午节如此,其他传统节日也是这样。
端午节的文化焦虑要不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