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审计署财政审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也应该看到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于地方债,之前舆论有18万亿、20万亿等若干版本。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应该是权威的,从36地去年一年债务余额3.85万亿计,地方债总额的确是海量的。借债总是要还的,还不上就要破产,这是常识,也是经济学规则。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自然人,也适用于市场主体,政府也不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欧猪五国”濒临破产的教训,就是现实棒喝。
如何破除地方债的魔咒,是中国地方政府的现实命题,这个魔咒不破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遭遇严重的挫折,社会民生也会严重波及。让人不安的是,从大幅举债的地方政府到社会公众,目前尚无入心入脑的风险意识,却存有政府不可能破产的惯性认知和侥幸看法。正因为如此,各地地方债还在积聚,而且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消费未来举债发展的地方决策变得更为普遍。
据不久前的各地投资数据,四川省为4.3万亿元、贵州省为1.7万亿元、广西省为1.5万亿元、江西省为6694亿元、广东省为7869亿元、云南省为3770.55亿元。一些地区依然热衷于投资热潮,投资来源,大抵多来源于地方举债。另外,5月16日,国务院取消和下方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104项的清单中,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以及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投资城市轨道等重头项目的审批权力。这也释放了地方投资的热情,从而增加地方债的总量。
近来,关于40万城镇化大投资计划,从官方到舆论,也有诸多说法。透过这些纷纭的信息,人们不难发现,以举债刺激经济发展或释放改革红利的做法,值得反思。在没有规避债务风险和完善清偿机制的情况下,“投资---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地方债是这么炼成的---一是财税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不均衡,导致地方发展而财力不足,而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压力又大,从而形成地方举债应对考核压力的怪圈;二是政绩思维的功利牵引,举债求发展,债留后继者,前者靠投资刺激经济的短期效应高升,引发候任者克隆复制,从而形成债务攀升循环的政绩怪圈;三是借国有银行的债,用卖地财政还钱,用“国有”土地的收入还“国有”银行的债务,地方官员“吃国家的豆腐”,缺少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地方债的魔咒,是制度设计之弊和权力执行之过所致。
破除地方债务魔咒,解除地方债务的风险,关键还是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首先是更新财税体制,在财政上给予地方政府更多选择,使中央与地方的事权更加平衡。其次是真正扭转政绩考核的模式,消弭地方政府的GDP崇拜,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存在一日,地方债务的惯性就难以遏止。
此外,就是给地方政府戴上谁借债谁偿还的紧箍。构建地方政府举债的风险评估机制,做到事前报备,事中督查事后审计的全流程监管,谁举债谁负责。将地方债和政府任期结合起来,政府债务不清偿,官员屁股不挪窝。将官员乌纱帽和地方债务捆绑起来,没有比这样的紧箍更有效的了。
改革金融体制,完善融资渠道,让银行不轻易借债,让地方政府难以借债,养成银行与政府的双风险意识,堵住金融资本异化地方债务的漏洞。
最后,地方债务透明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也是破解地方债魔咒的有效手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