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路运价的市场与公益之辨

(2013-03-23 09:09:14)
标签:

杂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司长曹长庆22日说,铁路作为公共交通设施,是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价既关系到铁路正常运营发展,又关系到群众日常出行和切身利益。铁路运价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总公司成立后,这种运价管理方式没改变。
铁道部一分为三,民意反响良好。公众以为,告别了“铁老大”,一票难求的尴尬从此不再,铁路部门的服务质量也会大幅提升,尤其是票价会降下来...但在围观“铁老大”拆分的激情过后,人们突然发现,一个正部级的铁道部消失了,又多出了一个正部级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中铁总”)和一个副部级的国家铁路总局(铁路总局)。
铁路改革还只是刚刚拉开政企分开的大幕,改革的剧情如何演绎,还是未知数。但作为观众,人们已经有所疑惑,一是副部级的铁路总局如何领导正部级的中铁总;二是末代铁道部长盛光祖(现任中铁总法人代表)表示,铁路票价偏低,今后火车票价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此,有专家表示,市场化后的铁路票价有可能像成品油价那样,涨跌频繁,市场紧俏时期可能要超过飞机票价。
发改委的表态,缓释了公众疑惑,给关心火车票市场化涨价的公众吃下了定心丸: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这是铁道部时代的铁路运价管理方式。面对改革,人们普遍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对于旧的体制机制,公众希望变革,但当变革真的来临,人们又担忧改革损害了既有利益。铁道部时代的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人们虽然也抱怨票价贵,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票价,但有铁道部的公益性质托底,人们对于这样的票价还是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中铁总时代,公司法决定了其市场运营的方向。铁路票价在市场杠杆之下,必然会有所起伏。基于铁路运营上的长期亏损,市场运营的结果必然是票价趋势性上涨。当然,铁路运营也有明显的波谷市场态势,譬如平时客流较小,春运时刻运能运力紧张。按照市场供需理论,铁路客流较小时可以打折吸引客流,运能紧张时可以通过涨价调节。航空市场化运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价格调节机制,市场化的中铁总也应循着这一思路进行市场化的价格调控。
按照理想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即如此前交通运输部所言,中铁总应该有一定车票定价权。但问题在于,这种权力如何有效定位,而不至于为中铁总所滥用。
发改委强调“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也是基于这种原因。毕竟,铁路政府分开的改革还刚刚启动,虽然中央层面的拆分非常清晰,但全国铁路网络所涉及的路局机构改革,以及由改革所产生的利益分配,尚未破局。如果铁路内部的体制机制难以理顺,利益格局难得盘整,改革红利非但难以释放,甚至会造成内讧内伤。在此情境下,铁路和公众的外部利益博弈就会充满更大变数。
值得一提的是,中铁总虽然有了“企业”神,但作为财政部出资和直属于国务院的“正部级”央企,决定了其比“两桶油”和电信企业更复杂的身份特性,在市场化初级阶段,不可能毫无负担朝着市场化一路狂奔,而必须承担起应尽的公益职能和社会责任。
事实上,成品油定价机制可为铁路运价的参考。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依然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调节机制,只不过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化不够敏感。故而,公众心目中的铁路定价,除了需要国家主导的公益承诺,也希望更加灵活地对接市场,使铁路运价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当然,这里的市场,不仅指的是铁路运营的利润目标,也包含乘客的愿景。毕竟,铁路亏损的部分,国家财政还有相当的补贴。
中铁总时代,票价如何调整,公益和市场一个都不能少,才能实现国家、中铁总和公众的多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