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和亵渎的萧红
(2013-03-17 16:17: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
本文刊于3月15日深圳商报
近日,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在各大影院上映。萧红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章海宁质疑:“电影《萧红》有太多的编造。”“电影上映前期的宣传就很不妥当,“说什么‘才女点燃六个男人的激情’,有明显的哗众取宠之嫌。”
传记电影不好拍,尤其是现代名人的传记,太过纪实则沉闷乏味,过于艺术重塑则失真异化。如何把握生活事实和艺术真实的度,是考验电影艺术家艺术功力的标尺。以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传记电影《林肯》为例,他选取的角度是林肯总统的心理状态和政治现实,加之他对内战时期美国政党政治的描述,让人有一种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的真实感。《林肯》的成功是粗线条的逻辑真实和现实情景的完美展现。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获得了12项提名,在其败给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美国主流媒体都为其不平。联想到另一部好莱坞商业恐怖风格的《吸血鬼猎人林肯》,两个“林肯”的社会评价可谓在天地之间。
霍建起也算是主流导演之一,他本可以用《萧红》来证明自己在中国影视圈的地位,可他选择了一条投机取巧的商片路线。按照他的话说,他要拍出萧红“爱得生猛的一面”。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晓得,萧红的人生际遇充满悲剧色彩。她虽出生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为反抗包办婚姻而出逃,她只活了31岁。她的叛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受“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她的文学天赋和她追求自我的个性又相辅相成。
其实,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的命运轨迹大抵相若,譬如丁玲。只不过萧红的性格更为鲜明,人生更为短暂,在那个男权为主的社会环境下,萧红不寻常的爱情和作品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30年代文学洛神”,很客观地勾画出萧红在特定时代的爱情与文学成就。21世纪的电影人却以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把30年代虚化成矫饰的布景,把萧红的文学成就忽略不计,却偏执于萧红爱情的“生猛”。于是,30年代、女作家、畸恋,成为满足现代人低俗趣味的噱头,萧红的人生被简化和异化了。
电影不讲萧红的文学成就也就罢了,对其爱情的演绎,也是极不严肃的戏说。譬如剧中虚构了萧红未婚夫汪恩甲对萧红的强暴,如对“二萧”爱情的胡乱解读,如对端木其人的矮化,如对萧红和骆宾基的“姐弟恋”的叙事,甚至连鲁迅也成了萧红暗恋的对象...整个看下来,萧红就是一追逐男人的花痴。这是萧红吗?对已经逝去一个多甲子的作家公平吗?骆宾基的儿子对这部电影严重不满,称萧红和他父亲的“姐弟恋”过于八卦。
这部“失实”又“失范”的电影,注定会引来研究者、剧中人物家人和观众的连番批评,甚至会引发官司。如果说这是霍建起希望得到的映后效果,他赔上的是电影人的尊严。商片时代,电影无疑是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产品,需要用好的故事情节和抓人的桥段吸引观众,但电影本身不能失了艺术本色。艺术并不苛求将传记电影拍成纪录片,但即使导演拍摄视角有变,譬如霍建起要拍萧红的爱情,但也要尊重基本事实,通过爱情来折射萧红的人生命运。
当萧红的作家身份被当成“爱情生猛”的味精和“才女点燃六个男人的激情”的催化剂,萧红的爱情被庸俗化为畸恋孽缘。这对作家萧红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侮辱。尤其是,当这部电影津津乐道于萧红和六个男人的暧昧时,也违逆了最基本的生活逻辑---如果萧红短暂的人生里充斥着太多纠结不堪的情史桥段,她又如何写得出堪称经典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中国影视圈,拿古人小说开涮也就罢了,切不可拿现代名人恶搞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