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了潘安邦

(2013-02-17 18:14:55)
标签:

杂谈

本文为媒体专稿,请勿转载
 
   台湾歌手潘安邦去世不足半月,喧嚣的娱乐圈依然。对于一个N年前的红歌手,喜新厌旧的人们是不以为意的。
    对于潘安邦,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最高是先闻其声的。这代人的少年时代,正值台湾校园歌曲流行大江南北,其中就有《乡间小路》、《聚散两依依》和《外婆的澎湖湾》,这些都是潘安邦的代表作,而《外婆的澎湖湾》是最有名的。不过,其时大陆的青少年,由于厌倦于革命歌曲的填鸭式教化,而对清新人性化的台湾歌曲充满天然的迷恋。但是,那个时代的青少年沉醉的是歌声,还没有追星的意识。
    在春晚定调全年流行趋势的上世纪,潘安邦登上了1989年的春晚舞台。他演唱了抒情的《外婆的澎湖湾》,潇洒地唱了流行的《跟着感觉走》,依稀记得他一袭白色风衣,是当年最红的春晚明星。这一年,他的招贴画被大中学生们贴进自己的卧室床头,街头店铺的录音机里不时传来他“赶着感觉走”的歌声,这首歌的盗版盒带也成为大中学生录音机里百听不厌的歌曲。
    这是潘安邦留给那代人的记忆:童年的“澎湖湾”抒情,拟人化为每个人对逝去外婆的亲情,这是埋藏于心灵深处沉淀于潜意识的不朽情感;春晚带来的则是碎片式有些幼稚和躁动但绝对淳朴的青春记忆,是潘安邦的“跟着感觉走”激活了那代人懵懂的追星意识。
    抚今追昔,令人无限感慨。其实,登上1989年春晚的潘安邦,在当时的台湾歌坛已经悄然过气。这并非是对逝者的不尊,而是当时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是不同步的。相比港台歌坛,大陆歌手还处在翻唱模仿港台歌曲的初级阶段,大陆流行歌坛还没有原创意识。在此情形下,春晚上献唱的港台歌星,自然被内地歌手和观众“惊为天人”。
    其实,能上春晚的港台歌曲,被邀标准并非是否当红,而是是否稳健和保险。即使现在,春晚在邀请境外歌星时,也大抵是如此标准,譬如蛇年春晚献唱的席琳.迪翁。潘安邦登上春晚,应该是拜其《外婆的澎湖湾》在大陆太深入心所致。
    不管如何,一个过了高峰期的台湾民歌手,一夜红遍整个中国,既是潘安邦人生中的传奇际遇,也给那时代的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当年的70后才会更加深切洞悉那届春晚潘安邦给予人生的特殊意义。如果说《外婆的澎湖湾》是他们告别童年的仪式,跟着感觉走,则使他们走出了困惑迷茫的青春,从此用自主的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感觉去体味人生的意义,进入不惑之年的70后们想必对那首《跟着感觉走》有着别样的理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潘安邦是70后的导师,甚至连偶像都算不上,但是在1989年,他以一首特殊的歌曲,让那代人产生了心灵上的慰藉和思想上的共鸣。即使潘安邦从此在歌坛起起落落,消匿了身影,息声于歌坛,人们也依然记得那个一袭白衣“跟着感觉走”的潇洒潘安邦。
    歌坛极残酷,你方唱罢我登场,忍受不了寂寞的人,在这个圈子里很容易精神变异行为失常。可是,潘安邦却给人们展现了一种让人感佩的别样人生,无论是走红两岸三地还是退隐江湖,他的生活态度都是淡然处之。他绝少绯闻,更无恶搞炒作,即使是罹患重病,依然心如止水。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红透天的歌星,但以一首歌影响几代人的歌星并不多。潘安邦留给这个世界好几首经典歌曲,纵然其人湮没于时光里,但歌声是不朽的。不朽的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