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出反垄断罚单的标志意义
(2013-01-07 06:29:59)
标签:
杂谈 |
中国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首张罚单——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金额最高的一张价格违法罚单。
中国有反垄断法,对于违反公平竞争和垄断市场的行为予以处罚,符合法治原则和市场理性。而且,对那些依傍垄断价格或形成垄断价格联盟来谋取不当利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处罚,也是国际惯例。微软、波音在欧盟甚至在原产地的美国,都常常因为垄断而被政府追着打,给予的罚款往往都是令人窒息的天价。不仅如此,被调查或处罚的巨无霸垄断企业,还会被强制分拆,以便给予其他企业市场竞争的公平机会。
全球化程度极高的中国,中国市场要和全球市场无缝对接,市场游戏规则也要统一起来。中国反垄断法已经实施5年,但是到2011年年底,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反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审结53件,却没有一起原告胜诉。这意味着中国在执法层面的某些尴尬,此番中国对境外液晶面板企业因为价格垄断而施以天价罚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说明,中国反垄断法不是纸面上的“稻草人”威慑,而是实实在在的法治治理,对于违反中国法律,违逆市场规则,希望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是严厉的棒喝,促其在中国市场戒慎恐惧,遵守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
这次对6家液晶面板外企予以处罚,后续效果不错。一是国内9家主要的彩电企业已经收到这6家企业返还的1.72亿元退款,减轻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液晶面板的无偿保修期限由原来的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不仅惠及国内彩电企业,而且让终端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更廉质更优彩电,并获得更好的消费者后续保障。
从这些外企基本上“痛快”地接受处罚的情况看,他们是深谙垄断就要受罚的市场规则的。
可以预料,在中国市场上,反垄断法将发挥出常态化的他律效应,任何市场主体,只要是形成了垄断,侵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就会受到调查和处罚。那些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外企,凭借市场唯一来谋取垄断地位,或者沾沾自喜于价格我说了算,今后要注意了。譬如微软、苹果等知名品牌,在美欧市场遭遇的严苛罚款,今后也会在中国市场出现。这些跨国企业,不能一味地在中国主张知识产权保护权利,也要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表现出足够的敬畏和虔敬,那种一不小心就表现出来的垄断冲动和入乡随俗的恶质市场心态,在中国市场恐怕不再灵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反垄断亮剑,不能仅仅止于境外企业,而应在中国市场发挥出全覆盖的法治效应。相比境外企业,中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声誉更为不堪,如“两桶油”、电信行业、银行、水电等。其产品定价和服务水平,向为公众所诟病。
这些行业的垄断声名由来已久,尽管他们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母体分化出多个市场主体出来,在所有制结构中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拆与整合,但是他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依然并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尤其在市场定价上,譬如几家电信运营商,虽然存在着市场竞争的价格差异,但是在公众怨望的套餐费用等,几乎都没有其他的选择。至于“两桶油”,虽然成品油定价机制不为两桶油掌控,而且他们也常常对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出不满的声音,但公众依然认为成品油价格具有垄断悬疑,因为民营加油站在成品油供应市场上处于极端孱弱的地位。
上述垄断行业,和民生利益更为密切,反垄断之剑,更应砍向他们,才符合公众期待。
这次处罚的意义还在于:一是处罚不是单向的,还允许被处罚企业通过法治程序来维权,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中国市场,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和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机会,反垄断不能内外有别;三是反垄断也逆向倒逼中国企业在不踏垄断红线的同时,做大做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有反垄断法,对于违反公平竞争和垄断市场的行为予以处罚,符合法治原则和市场理性。而且,对那些依傍垄断价格或形成垄断价格联盟来谋取不当利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处罚,也是国际惯例。微软、波音在欧盟甚至在原产地的美国,都常常因为垄断而被政府追着打,给予的罚款往往都是令人窒息的天价。不仅如此,被调查或处罚的巨无霸垄断企业,还会被强制分拆,以便给予其他企业市场竞争的公平机会。
全球化程度极高的中国,中国市场要和全球市场无缝对接,市场游戏规则也要统一起来。中国反垄断法已经实施5年,但是到2011年年底,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反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审结53件,却没有一起原告胜诉。这意味着中国在执法层面的某些尴尬,此番中国对境外液晶面板企业因为价格垄断而施以天价罚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说明,中国反垄断法不是纸面上的“稻草人”威慑,而是实实在在的法治治理,对于违反中国法律,违逆市场规则,希望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是严厉的棒喝,促其在中国市场戒慎恐惧,遵守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
这次对6家液晶面板外企予以处罚,后续效果不错。一是国内9家主要的彩电企业已经收到这6家企业返还的1.72亿元退款,减轻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液晶面板的无偿保修期限由原来的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不仅惠及国内彩电企业,而且让终端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更廉质更优彩电,并获得更好的消费者后续保障。
从这些外企基本上“痛快”地接受处罚的情况看,他们是深谙垄断就要受罚的市场规则的。
可以预料,在中国市场上,反垄断法将发挥出常态化的他律效应,任何市场主体,只要是形成了垄断,侵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就会受到调查和处罚。那些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外企,凭借市场唯一来谋取垄断地位,或者沾沾自喜于价格我说了算,今后要注意了。譬如微软、苹果等知名品牌,在美欧市场遭遇的严苛罚款,今后也会在中国市场出现。这些跨国企业,不能一味地在中国主张知识产权保护权利,也要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表现出足够的敬畏和虔敬,那种一不小心就表现出来的垄断冲动和入乡随俗的恶质市场心态,在中国市场恐怕不再灵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反垄断亮剑,不能仅仅止于境外企业,而应在中国市场发挥出全覆盖的法治效应。相比境外企业,中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声誉更为不堪,如“两桶油”、电信行业、银行、水电等。其产品定价和服务水平,向为公众所诟病。
这些行业的垄断声名由来已久,尽管他们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母体分化出多个市场主体出来,在所有制结构中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拆与整合,但是他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依然并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尤其在市场定价上,譬如几家电信运营商,虽然存在着市场竞争的价格差异,但是在公众怨望的套餐费用等,几乎都没有其他的选择。至于“两桶油”,虽然成品油定价机制不为两桶油掌控,而且他们也常常对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出不满的声音,但公众依然认为成品油价格具有垄断悬疑,因为民营加油站在成品油供应市场上处于极端孱弱的地位。
上述垄断行业,和民生利益更为密切,反垄断之剑,更应砍向他们,才符合公众期待。
这次处罚的意义还在于:一是处罚不是单向的,还允许被处罚企业通过法治程序来维权,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中国市场,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和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机会,反垄断不能内外有别;三是反垄断也逆向倒逼中国企业在不踏垄断红线的同时,做大做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前一篇:中国从亚太走向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