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850
  • 关注人气:26,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把“吊瓶班”娱乐剧搞成讽刺正剧

(2012-08-30 08:06:04)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30日南方都市报
 
 
“就在刚刚开会时,我们还反思了‘吊瓶班’事件。”湖北孝感一中副校长张胜华苦笑着:“我们在会上用了一句当红的网络语言来评价此事,那就是‘躺着也中枪’。”据介绍,该校今年有近130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达到一本线者222人,达到二本线及以上者659人。遗憾的是,“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29日《楚天都市报》)
“吊瓶班”不是新闻是旧闻,5月份就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的对象,而且被整成了“标题党”。口水潇潇之下,就有论者无限上纲,将此和应试教育挂钩,把这事儿给整得够呛,不仅“吊瓶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被冷嘲热讽一通,而且连带着体制机制也被猛批。中国高考制度是有瑕疵和问题,可“吊瓶班”的孤立事件,和体制机制联系起来,就有些煞有介事。
在我看来,“吊瓶班”称不上最牛,至多算是一起高考期间的娱乐事件。须知,不在班上“吊瓶”就在家里补充营养的事儿,多了去了。独生子女时代,谁家有中考高考学生,哪个家长不是忙来窜去,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最殷勤的后勤保障。“吊瓶班”的学子们,看上去是住校生,在迎考前的尖峰时刻,打氨基酸补充营养,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稀奇事---尽管专家认为打氨基酸还不如吃一个鸡蛋。稀奇的是,学生们没有到学校的卫生室去“吊瓶”,而是把瓶掉到了班里。这种集体主义的“吊瓶”,与其说折射了体制机制的弊端,倒不如说是这些学子们充溢着乐观和喜感,给当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轻松娱乐的氛围。
因此,要说“吊瓶班”有故事,那也是娱乐剧。反而是过于敏感的媒体和公众,非要把它搞成讽刺正剧,以发泄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不满。公众批评高考制度的瑕疵是理性的,但是无形中“吊瓶班”的学生们也变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这,就凸显成年世界的不宽容乃至戾气乱发了。难怪孝感一中的副校长会苦笑---“躺着中枪”。
现在媒体重温“吊瓶班”的新闻,搜刮高考后的剩余价值。无非是因为这个班没有一个上一本线,成年世界找到了再次批评体制和讽刺“吊瓶班”的证据。由此可以通过舆论,让“吊瓶班”的学子们遭受社会公众的再次调侃,好事者亦可由此阐幽发微,对体制进行挞伐。
从抽象的逻辑的出发,把“吊瓶班”作为靶子,竭力发掘内中的讽喻意义并对高考制度的弊端炮轰,似乎有理。不过,“吊瓶班”的学子们,不是抽象的道具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承受不了舆论的二次伤害,也不能为“万恶”的高考制度背书。因为他们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吊瓶班”所处的具体语境。一方面,孝感一中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孝感中学才是当地的翘楚。另一方面,他们不是学校的重点班,而是学校的普通版,这才是这个班级没有一个人上线的主因。那些讽刺“吊瓶班”的真理在握者,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无论现实主义的应试教育还是理想主义的素质教育,其实每个人都明白----靠挂氨基酸吊瓶,是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的。这个最简单的常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讽刺“吊瓶班”者也好,批评高考制度者也罢,都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原因很简单,只为了自己表达的逻辑,只为了自己批评的修辞。快意表达,意气伤人,就是送给批评者最好的礼物。
有趣的是,面对成人世界的道貌岸然,那些“吊瓶班”的学子们用缄默昭示着他们的淡定。谁说他们是现代范进,谁就是现代堂吉诃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