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美伪合拍片戴上紧箍咒?
(2012-08-27 07:45: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
本文刊于27日时代商报、深圳商报
自年初中美电影新政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影片贴出了“中美合拍”的标签,如《环形使者》、《云图》、《敢死队2》等。但就在合拍片风起云涌时,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日前在电影频道研讨会上特别指出,今后要严格审查中美合拍片,《敢死队2》、《钢铁侠3》等能否获得“合拍片身份”令人担忧。(26日《光明日报》)
广电总局对中美合拍片的禁令,不知是否真的?因为此前广电总局已经辟谣,坊间传得纷纷扬扬的电视剧“六限令”属于子虚乌有。如果说人们对于“六限令”属于“乌龙”长吁了一口气,这回却渴望是真的。
那些中美合拍片,并不名副其实,正如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指出:“现在有很多国外电影,一个完全的美国故事,投点小钱,加上点中国元素,带上个中国演员,就叫‘合拍片’了,其实只能算是‘贴拍片’,这是非常可怕的。”可怕的是投资流到了美国人那里,又帮助美国人抢食了中国电影市场。
给这些“贴拍片”戴上紧箍咒,是对国产电影的保护,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公平竞争的保全。谁都知道,中国电影的市场体量极大。据统计,截止到8月16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突破100亿元,比去年提前了2个月。按照目前态势,全年票房突破190亿达到200亿应不在话下。可是从票房分成观之,上半年票房收入的80.72亿元中进口片为52.67亿元,国产片为28.05亿元。即使经过7月份(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国产电影发力,票房收入依然抵不过进口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大片依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赚钱者,3D版《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一月票房突破15亿元,《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进口大片也在中国疯狂“吸金”。可以说,一年600部左右的国产电影,和十几部好莱坞进口大片的票房才勉强占个平手。中国电影市场,看上去很繁荣,但产业极孱弱。
据业界人士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到2015年可突破300亿元。但是按照现在的产业格局发展,国产电影依然没有出路。中美“贴拍片”,是中国业界人士应对市场与产业矛盾的一种条件反射,但不过是消极的具有投机性的应对措施,即傍着好莱坞大片抢食。即使投资这种“贴拍片”分得的不是残羹冷炙,而是宏大利润,却也更加彰显海莱坞大片的品牌价值,为他人作了广告宣传,更曝露了中国电影缺乏品牌影响力的硬伤。
这种“贴拍”和制造业中的“贴牌”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从制造产业到电影产业,中国充其量就是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这种悲戚的产业现实,亟需转型升级,体现在电影产业中,就是激活中国电影的创造力,阻断其低端贴拍的投机意识,促其和美国大片展开直面公开的竞争。
感此,给“贴拍片”这类中美伪合拍片戴上紧箍咒十分必要。和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搏杀,哪怕被逼到市场死角也令人感佩;和好莱坞平等合作,打造中美真正的合拍片,也值得尊重。但是,傍好莱坞大片,帮着美国电影增值软实力抢滩中国市场,就让人不齿。这类主动投钱加上一两个无所谓无的中国元素(中国演员、中国商品)的噱头式贴拍,是对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赤裸裸的恶搞。此类影片,还不如好莱坞抢占中国市场取悦中国观众的中国元素电影(如《功夫熊猫》)来的真诚。
阻断中国电影资本和投资人浅尝辄止的傍好莱坞大片的功利瘾念,须给中国电影产业提供永续发展创新品牌的体制机制。譬如,放开对电影投资的条条框框,让各类资本公平竞争,流向电影等文化产业;如对电影话语表达和艺术演绎的一些桎梏,让电影创作者更加多元和自由地释放自己的灵感与创造力;如加快和国际规则接轨,加快电影的分级等等。中国电影不差钱,也拥有宏大的市场,但需要一个和好莱坞电影同样的讲规则的产业平台,唯此才能和好莱坞大片竞争,才能在本国电影市场获得“主场”竞争优势,甚至冲出亚洲进入美国市场,彰显中国电影的品牌价值,推广中国的软实力。
“贴拍片”是缺乏自信和向好莱坞输诚的市场牟利模式,不能让其泛滥,否则会使蹀躞国产电影的产业能力。广电总局给这类中美伪合拍片戴上紧箍咒,合时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