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以来,有国内媒体和一些网站先后播发、转载了“高中生文章被当成古人诗词选入黑龙江佳木斯中考试题”的文章。文中提到:在西安一家杂志社工作的小卢高中时期的一篇习作,不但被误传为古代文学家的作品,甚至还被拟作考题,出现在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升学大考卷上。对此,佳木斯市教育局23日做出回应称:当地中考尚未进行,网上传言并不成立。(24日《新华网》)
看来是一场娱乐乌龙,为炙热的“考试季”增添了些娱乐的谈资。是谁制造了这样的乌龙呢?当然是网络。信息化的虚拟空间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自由恣肆的“自写作”时代,每个人都是写手、作家、评论员,因此仿写的古文古诗古赋,皆有可能以讹传讹或被好事者张冠李戴为古人的作品。这不稀奇,现代网民的思维很有意思---当其较真“人肉”时,可以超越任何严谨的考据家发掘出令人惊叹的真相;当其随意传播信息时,却又极容易形成信息爆炸乃至信息污染效应,制造让人哗然的乌龙新闻。
不过,存在就是合理,网民们的信息乌龙意识---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也都建构在现实基础之上。譬如,由于人们对于主持人张绍刚在《非你莫属》中的居高临下愤愤然,就炮制出复员军人马丁PK小刚的“虚拟对决”来释放民意。所以,这种踢开民意决口的“乌龙”看似传播了不实信息,但也值得理性思考。
佳木斯中考试题的“乌龙”,其实很弱智,起码佳木斯当地的考生和民众不会采信,按照当地官方说法,中考尚未开始,哪来中考语文试卷的曝光?但公众未必用理智的思维驱赶弱智的娱乐,因为现在的中考甚至高考确实不那么让人放心。组织者经常犯一些弱智错误,譬如有的考点提前收卷,有的考场时钟不准,有的地方试卷拿错,种种不可能发生的国家考试的讹误,竟然屡屡发生。刚刚曝出的中考乌龙事件是,广东汕头英语课听力考试,因听力光碟格式搞错,从而使9.7万考生受到影响。诸如此类,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常态化的错误,公众若对这种现象麻木不仁,才是真正的颟顸愚蠢。
哪里出了社会问题,哪里就有敏感的民意予以关注,用民智来呐喊呛声,甚至是嬉笑怒骂的误伤,都是可以理解的社会进步。
探究这起乌龙的缘起其实很有趣。那位叫做小卢的高中生原作者,确实曾经写过一篇《春赋》,虽然是仿古诗,但内中却有“福犬随冬去,金猪迎春来”,看上去像对联,其实是“打油诗”,小卢自己也承认幼稚得很,“一看就是现代人的习作”。众人看不明白也就罢了,可是连专业刊物,譬如2010年3月份的《语文报》也把这样的“打油诗”当成“经典品味”,并注为“节选自南朝·庾信《春赋》”。
至此,中学生“打油诗”变“古人经典”的逻辑已经相当清晰。也许《语文报》不是第一个“今变古”的制造者,但由于其特殊身份,标明“庾信”的证据确凿,所以《语文报》难逃乌龙制造者之咎----《语文报》都这么说了,网民们能不信?
要说弱智和颟顸,不是网民而是专业人士。这也凸显中学语文教育的偏颇,重视现代文忽视文言文,以至于古代诗词变成了现代人的审美盲区。文化有演进,文学有进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形式,现代人不可能躲进故纸堆里对古代诗文通透精通,可是经典的诗文是文化传承的种子和文学相袭的基因,应该融汇在我们的脉管里,超越时空而传承下去。让每个人都懂庾信,那是不可能的,嘲弄网民更是矫情。但是,如果说《语文报》不知庾信,如果说专业学者分不清高中生和庾信的诗词,他们玩“今变古”的乌龙,则是文学的悲哀和教育的尴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