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财政不透明折射的官场文化

(2012-06-13 06:37:01)
标签:

杂谈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授权发布的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将研究主体定位在了比省级财政更为细化的市政府:据当前可获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即使将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多数市政府“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12日《中国经济周刊》)
    政府财政不透明,其实算不得稀罕事。这两年的“两会”,总理政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财政公开,尤其是“三公”消费公开,社会舆论也纷纷跟进,对政府公开予以监督。可实际执行却是差强人意,因此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大部分不及格也就见怪不怪了。这折射了中国传统的官场文化。
    传统中国,是家天下,没有公共行政的概念。即使到了现时代,传统的人治观念也不可能从官场上摒弃祛除。人治,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拍板决策,秉承的是权力至上的原则,而缺乏权利的全程博弈与监督。在此情形下,公共财政当然也会权力意志所左右,成为其政绩工程的辅助手段,公共财政往往得不到善用而是擅用。擅用,无论从过程和目的,都和财政透明隔膜绝缘。因此,传统官场文化的逻辑就是讳莫如深晦暗模糊,和透明财政不相兼容。
    当然,市场经济、法治进程和多元化的民意倒逼,使得传统的官场文化,不得不向公共行政转型。但是,公权力要实现这种转型正义,即升华为服务型、责任型和阳光型政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所以,尽管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但是,各城各市依然还是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
    公共财政,既不涉密,也无关个人隐私,政府“三不”公开,除了传统官场文化熏染的权力倨傲,就是恐怕有权力的“隐私”,而这也最是公众所诟病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表明,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政府更愿意公开预算,而不是决算。而对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而决算和预算外花销,恰恰是公众最想知道的,因为这里面体现了政府是如何花钱用钱,用得是不是合乎情理法度。
    对于国人而言,财政透明与否是攸关民生的首要大事。据统计,2011年,政府财政收入总额高达10万亿,国家财富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是民生极端困扰的一年,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均难以消弭,通货膨胀又严酷来袭,国富民穷严重降低了中国现代化的品质,并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纠结的是,超过10万亿的国富如何反哺民生?人们更困扰的是,这10万亿公帑有多少是用在民生又有多少为权力“三公消费”掉了。如果一分一厘都公开出来,让民众明明白白,政府公信力就会加强。而财政不透明的结果就是,“三公消费”出现多个版本,让政府说不清道不白,使得政府公信力大大丧失。
    公生明廉生威,中国自古都明白权力施政的朴素道理。公共行政的核心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透明直接体现着公共权力的廉明与威信。从人治时代的官场文化中走出来,锤炼透明公开的公共行政文化,是公权力实现转型正义的必由之路。

本文刊于13日山西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