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遗骨,浮躁考古的功利标本
(2012-06-12 07:13:28)
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6月10日《新华网》)
同位素测年靠谱,成人头骨断代亦准确,因为这符合实证考古和科学测算的原则。可是就明代和当地人的传说,以及人祖山女娲塑像,就断定发现的头骨属于“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则失之偏颇。更不靠谱的,这是有权威人士(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国家省市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的共识。
联想到安阳曹操墓(尚有正史纪录和考古实证作为证据)引发的学界和舆论界大哗,“娲皇遗骨”恐怕又是一起浮躁考古、轻率认定的功利标本。众所周知,考古发现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华丽转身为旅游景点,提升地方的知名度。正因为如此,各地对挖墓和利用死人“文化”搭台唱经济的戏特别热心。不惟历史真实的人物被争来抢去,即使是小说和演义中的人士,若西门庆乃至孙悟空等人,都被一些地方拉成“老乡”做成政绩的药引子。
若把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娲皇给考古坐实,而且发现了女娲的遗骨,该是怎样的考古热效应。靠了这枚不靠谱的娲皇遗骨,人祖山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祖圣地。这,要比什么疑似的曹操墓,实实在在的秦皇陵和深埋500吨金银财宝的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更具有新闻价值和围观效应。这地儿一旦开发出来,普天下的炎黄子孙岂不是每年都要到这儿祭祖,当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利用祭祖文化了...这不是人们的诛心揣测,而是近年来考古界浮躁唐突和公权力功利至上的逻辑推断。
且看“娲皇遗骨”考古发现的逻辑非理性。远古洪荒时代的历史真实,因为当时低下的文化认知和缺乏文字的客观记述,星星点点地表现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仅仅局限于现代人的“可以理解”中。因为时代久远,由于耳口相传,加之古代人有限的认知,远古的真实早就被夸大其词和添油加醋给稀释和淡化了,而且还有谬误。落实到“娲皇遗骨”的传说上,现代人能够认定的也就是,女娲象征着曾经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于抟土造人,至于蛇首人身,就是一玄而又玄的神话而已。
即使连认定“娲皇遗骨”的专家们也觉得这事认定得太轻率,于是在女娲造人的传统神话中,假设出合理的考古想象,----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遗骨,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常识是,考古应该建立在考古实证的基础上,而不是像小说家那样去演绎历史。很显然,专家们首先把传说中的女娲认定为事实,然后根据一块头骨展开合理想象...这种逻辑判断显然是错误的:大前提为假,逻辑结论必然是假。
稍通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尚无确切的考古证据证明其存在。又何况是早于夏禹的“三皇”和“五帝”呢?远古洪荒的老祖先们可以用神话的浪漫和模糊去诠释他们的历史,现代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却要多些科学思维和逻辑理性,不要那么武断和功利。
本文刊于深圳商报、重庆时报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