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油价到底高不高?发改委此前曾表态中国裸油价和美国相当。彭博社日前发布的一个油价对比报告显示,中国油价排名第42位,计入人均收入因素后,中国的油价负担排名全球第4。(17日《新京报》)
成品油价,常为国民所诟病。归根结底,一在油价,二在成品油定价机制。客观而言,公众对后者的怨气更重,因为“22+4”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市场节奏不同调,无法正确反映原油价格的市场趋势。对此,从发改委到“两桶油”再到民众,大家皆有共识。正因为如此,表面看去,人们对于这个机制下成品油价格涨多降少愤愤不平,实际上是对这个机制的不满。
外媒(彭博社)日前发布的油价对比报告显示,中国油价排名第42位,计入人均收入因素后,油价负担排名全球第4。对此高排名的油价负担,有的媒体形容为“痛苦指数”,窃以为还要理性审视。应该说,中国油价排名42位,如此油价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排序算是较为客观,按照人均分析,油价负担高居第4位,也不能说是哗众取宠。但是,这些评价中国成品油价的“实”细察起来又有些“虚”---人均收入和油价联系起来的逻辑并不一定都准确。
常识是,原油价格不是哪个主权国家所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国际油价上涨了,全球各地都是涨声一片,中国也不得例外。这意味着,地球村里的成品油价,不管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不问你是穷是富,进口原油的价格待遇都是一样的。所以,用人均收入和油价比,没有问题;但是认定穷国比富国的油价要低,肯定是不对的。
还有一个例外,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进口的原油量大。加之中国处于汽车消费的蓬勃期,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在市场供需关系的作用下,中国成品油价格趋势向涨。而且,多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也一直呈现出逐涨势态,中国成品油价格也就涨多降少了。中国习惯和美国比成品油价,发改委诠释的中国裸油价和美国相当是否准确且不去论。有一点是确实的,美国资源丰富,其石油储备丰富,而且还掌控着中东等石油富产地区。更要者,美国属于鼓励消费的国家,从美国产汽车多为高排量即可看出。因此,美国成品油价和美国没有可比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成品油价没有问题。如前所述,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合理,是民众不满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中国成品油市场,没有引入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遍布城乡的成品油加油站,多为“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两桶油”虽没有成品油定价权,但是作为多年来最赚钱的十大央企之一,却往往通过哭穷和要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影响成品油零售价格。为数不多的民营加油站,由于市场影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公众对于具有垄断色彩的“两桶油”同样不满。
“两桶油”的垄断,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这些来自官商和官方的因素,导致了市场的焦虑和公众的怨气。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方兴未艾,而且国人的汽车消费习惯也更像美国而非欧洲。这从欧版车到华市场由一般两厢改为三厢即可窥出端倪。在此情形下,可以说中国油价负担痛苦指数的形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和机制层面的,也有“两桶油”的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不过,中国成品油负担的正解首先是完善机制并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在此前提下,民众就会心平气和。当然,公众也要涵养环保意识和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并不要对油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