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楼市新政坏了房市宏调金身
(2012-05-15 06:36:18)
标签:
杂谈 |
本轮楼市调控已进入“关键时期”,市场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近日扬州出台购房奖励政策和上海酝酿新政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广泛讨论。据统计,从去年8月至今年5月10日,全国共有33个城市出台楼市新政,其中28个城市获得通过,5个被叫停。房价还远未回到合理价位,全国各地楼市新政已经遍地开花,本轮调控的“长堤”会否毁于“蚁穴”?(14日《东方网》)
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继续处于整体下调趋势,只有8个城市环比上涨。可见,房价已经从市场僵持阶段进入下调趋势。刚刚过去“五一”小长假也显示,房市并未随着晚春的气温回暖,哪怕一些二线城市祭出各式促销怪招。天津的特惠房源比一个月前便宜了2000元,南京的豪宅优惠竟然是一辆价值70万元的奔驰豪车,苏州送出的是“一口价”、“购房送万元苏州通卡”、“预约享万元优惠”,佛山中小房型给出的折扣为92折...
开发商可以玩各式各样的促销花招,他们毕竟是市场主体,采取各种手段赚取利润,符合市场通则。尽管如此,市场相应也属于寥寥。因为中央三番五次的宏调宣示,市场已经认定房价还会一降再降。因此,市场的观望情绪是很浓厚的。而且,开发商越是祭出促销奇招,越让市场期待。何况,那些被促销的楼盘,都是天价楼盘,即使像南京那样送出70万元的奔驰豪车,房价也还在数万元以上。这对普罗大众而言,如此促销优惠不啻聊胜于无。
但是,各地楼市新政就大大不同了。因为这些新政,会被舆论解读为救市,正中了开放商的“下怀”---他们迟迟不愿施出降价实招,无非就是等待政府救市托市。而这,也是上几轮房市调控功亏一篑变成“空调”的主因。因此,无论各地新政是以什么名义采取什么说法,都难逃用对策应对中国宏调政策之嫌疑。所以,对上是执行不力,对下让民众对宏调政策失去信心,使中央政策丧失了公信力。
就此而言,说各地新政是毁掉本轮调控“长堤”的“蚁穴”一点都不过分。中央三番五次强调房市宏调不动摇,地方上33个城市频出楼市新政,必然让市场走向混沌不明,让公众困扰难解。楼市调控坚持至今,已经初见市场成效,全国房价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开始呈现出下行趋势,而这恰是中央和民众所乐见的。毕竟,三线以上城市平均房价大多已过万元的情形,和这些城市市场的收入极不相称。通常情况下衡量房市的收入房价比已经严重失衡。这种乱象,或许能够刺激地方政绩,但泡沫化的市场失衡必然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同时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收入分配的不公。而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和香港金融危机还是华尔街金融危机,房市泡沫都起到了催化作用。
因此,在房市宏调的关键时刻,中央政策应该笃定,地方政府应该淡定,这样才能收获房市宏调的市场成果。若中央政策坚定笃定,但各地执行者乱开口子救市,一点也不淡定,最终获益的是开放商,使刚刚平稳的房市重新虚火起来,使处于结构调整中的宏观经济受损,同时让普罗大众对红调整策失去信心。
在中央、地方、开放商与民众的多元利益博弈中,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是中央、地方和民众的基本共识。而且,基于市场平稳和公平,公权力在决策和执行上也应一如既往而不是三心二意。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中央政策已经在信贷和财税层面做了一定的调整,以满足各地释放房市刚需的诉求。若地方房市新政紧盯地方政绩而出台所谓的救市新政,那就是坏了宏调金身,需要行政问责。
本文刊于时代商报
本文刊于时代商报
前一篇:美女作家的不堪与体制之羞
后一篇:中国油价负担痛苦指数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