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与鲥鱼和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常菜,几块钱就能够买一斤,但是由于近年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长江刀鱼产量锐减,加上有“炒鱼”现象存在,刀鱼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最贵的一斤要卖到8000元。。
烟花三月江南行,当下食客们也就只能品味下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了。这有毒的饕餮之物贵得出奇,而且也是养殖的。至于其他“两鲜”,不是没得吃,而是贵得离谱,正如央视调查的那样,长江刀鱼,贵到8000元/斤,您呢,吃得起吗?这玩意儿,除非公款接待,就是富豪大亨们的口福专利了。
刀鱼从几元一斤的家常菜变成奢侈品,让人扼腕慨叹:刀鱼如刀,杀出的是国人的刁口味与怪市场。中国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传统丰厚,菜系丰富,养生延年是精华;什么都吃,跟风而上,彰显虚荣则是糟粕。刀鱼从家常菜变奢侈品,就是刁口味和虚荣心的食文化异化的典型。刀鱼鲜美,固然;物依稀为贵,亦然;但众人追捧,才是使其天价化的主因。现在的刀鱼,长江下游数量体量已经很少很小了,越是如此,越能激发一些食客们“快吃”的欲望,从而使其市场价格几何化增长。
因此,对于刀鱼,估计食客们考虑的不是食髓知味,而是纯粹的求刁求奇,以满足自己身价地位的虚荣之心。虚荣,是靠怪异市场的刀鱼失衡价格来支撑的。因此,归根结底,刀鱼已经不再是一道江鲜菜,而是在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催化下,实现了资本的异化和市场的畸变。
也可以说,这种异化与畸变,对无辜的刀鱼和围观的普罗大众言,都是极其残忍的。刀鱼遭到的是人类残忍的围剿劫杀,普罗大众面对富者贵者的天价消费孳生的仇富仇官情绪的激情释放。延展论之,刁钻的食文化与变异的怪市场,还破坏了长江下游的食物链与生态环境,还引发了社会消费的失衡。前者,是对生态文明的颠覆;后者,是对“朱门酒肉臭”的现实演绎。
消费、市场,固然要遵循自然的供需规律,但也不能按照纯粹经济人的路径前行。市场,也要有道德情操的基因,更要有理性的制度去规范,适时的监管去约束。公众不是生态学家,但从初中时代就晓得这样的常识,作为长江下游生物链的一环,刀鱼数量减少,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人也是整个系统的有机一环。系统轮回,人们对刀鱼无节制的消费,最终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反弹与报复。对此,相关专家早就呼吁立法保护刀鱼资源,以制止市场功利导引下的滥捕行为。应该说,即使保护性法制有缺失,相应的监管举措还是有的。试问有关权力部门,执行力到位了否?
再说刀鱼的价格,物价部门也许不能越权定价,但监察部门或可以有为介入,对公款消费者予以公开制止。至于富豪消费者,正当的消费行为可以允许,但涉及权力的公关消费,有关方面却不可以坐视不管;党规政纪,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级权力部门不可以参与工作对象的高消费行为。消费刀鱼,应该算是明目张胆的高消费行为吧。舆论部门,亦可加大公共监督的马力,对于消费刀鱼的豪奢行为,予以曝光。相信致力于创业创富的群体,不会去无度消费刀鱼。
刁口味与怪市场,都该好好整治了。
(4月5日时代商报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