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羊城晚报
近日,三部委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银行基本服务拟实行政府定价。部分法律界人士认为,《办法》提出的政府定价、指导价范围太窄,要求银行收费“提前报告”和“明码标价”,反而从法律上为银行“高收费合法化”留下缺口。(2月12日《广州日报》)
过去一年,银行展示给公众的有两大焦点:一是获取集体性的暴利;二是收费越治越乱。这两个焦点,让银行出于公众舆论不满的风暴眼中。正因为如此,公众期冀有关方面能够设计有效的制度,强化监管,猛药治理银行乱收费。
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能否破解银行乱收费的顽疾?那要看执行效果。不过,该办法拟实行的银行基本服务政府定价,却被法律界人士认为给银行“高收费合法化”留下缺口。显然,治理银行乱收费,还需更加严密的顶层制度设计,关键是从普罗大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对银行乱收费开出猛药,根治这一顽疾。
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提出,今年对商业银行乱收费的查处将是重点工作。整治的重点包括银行贷款过程中捆绑收费、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等问题,以及其他各种明令禁止的收费问题。发改委将直接派出检查组,赴31个省区市对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重点检查。
由此看出,银行乱收费已经成为重大的金融和民生课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银行收费项目,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搞清。有媒体统计,2003年国内银行提供服务项目仅300多种,到今年已经猛增至3000多种,7年时间增长了10多倍。银行服务从来都没有免费午餐,公众切记于心的,恐怕就是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于银行收费的额度特别敏感。举例为证,如果在银行存500元,3年下来,账户上极有可能不仅没有利息增值,甚至本钱还倒贴进去。500元缩水的新闻,常常见诸媒体报道,原因就在于小额账户管理费在作祟。
去年7月1日,各大银行34项人民币个人账户服务收费项目被叫停。但银行免单免的都是“无所谓”的项目,人们关心的收费项目却没有免,如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通知费等。还有就是,面对复杂的收费项目,公众常常是不经意间就“被收费”。银行和客户的关系,被前者预设的格式霸王合同束缚住,看似数亿乃至十数亿的公众,看似力量很大,其实在银行冠冕堂皇的厅堂里,变成了一盘散沙似的弱势群体。
以上数据足以彰显银行乱收费的顽疾所在,即那些攸关公众利益的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才是治理的重点,把这些费用给猛药祛除掉,公众就阿弥陀佛了。现在的问题是,免费以美丽的量化免单来装点门面,愚弄公众,而公众关心的收费项目不仅岿然不懂,而且收费逐年递增。
因此,再好的政策设计,锁定这些银行乱收费才契合民生期待。强化监管,坚决去除之,民众就会欢迎,政策就是好政策,监管就会赢得民心。否则,设计了制度,对于银行乱收费却是隔靴搔痒,或者说反而从法律上为银行乱收费提供了“合法化”的缺口,如此政策设计还不如没有。
当然,如果有关方面认为猛药疗治的政策设计或监管不妥,亦可在维持现有收费价格的情形下责成各大银行提高服务质量。要高收费还是提高服务质量,银行必须作出抉择,这才是政策设计的着力点和监管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