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专栏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正式揭开大幕,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3部影片中,王全安执导的《白鹿原》在最后时刻榜上有名,该片是唯一一部代表中国参赛的电影,剧组近期也要赶赴德国走红毯为电影宣传。据了解,柏林电影节闭幕定在本月19日。
中国电影,这两年遭遇票房和文艺不对称的尴尬。一方面,中国电影票房实现总量的积聚,成为全球电影深耕的乐土,去年票房突破150亿元,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和香港北上大陆的大佬级导演纷纷凭借热火档期吸金纳银,中国迎来商片繁荣时代;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纷纷铩羽而归,只剩下几个中国女明星走红地毯制造些娱乐噱头。最让人寄予厚望的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又先后兵败美国“金球”和“奥斯卡”,中国电影在龙年迎来了流年不利的尴尬。
“王全安”作为“第六大导演”,曾经以《图雅的婚事》夺得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论其能力,王全安和贾樟柯属于新一代导演里的翘楚,尤其在文艺电影的导演上,绝不输于任何一位“第五代导演”。加上欧洲电影节有念旧的习惯,而且对叙述中国黄土文化的电影桥段有股执着的偏爱,王全安捧回“金熊”一点都不令人惊奇。
还有就是,电影《白鹿原》演员阵容强大,有张丰毅、段奕宏、吴刚、张雨绮等多位国内一线影星加盟。而且节前完成的电影初本有4个小时左右,原著者陈忠实此前谨慎地表达满意,而且经过专家的精简,形成三个小时的拷贝。应该说,这部电影,经历了精准的文艺淬火,让人充满期待。
《白鹿原》成书于1992年,199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陈忠实,亦凭这部小说,和贾平凹一起成为陕派文学的代表。小说虽诞生于传统出版和网络文化的世代交替期,却成为现实和虚拟两界的畅销小说。多年以来,希望把《白鹿原》搬上银幕的人不少,谙熟黄土地文化风格的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曾打过《白鹿原》的“主意”,可是囿于小说的深度又不得不放弃。张艺谋曾经说过:“《白鹿原》原著小说受关注程度太大,因此能否拍好事关重大。”
可见,中国的大佬级导演们,放弃《白鹿原》的主因是因为缺乏信心。的确,这部小说展示的宏大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让电影艺术很难演绎出渭河平原上发生在农村里的时空厚重感,和人性纠结中的矛盾冲突。电影毕竟是靠画面和语言来写实的,是以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蒙太奇出导演心目中的意境。可是小说给予人的,却以抽象和多元的审美来实现“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典型文学意义。加之“第五代导演”们陷入功利化的商片主义不可自拔,《白鹿原》可以出现在林兆华戏剧舞台,却一直未能出现在大小银幕(屏)上。
王全安把《白鹿原》搬上大银幕,的确不简单。该片又在最后时刻闯入主竞赛单元,捧回金熊的希望大增。不管是否获奖,其坚持文艺电影的精神足以给中国电影正名。
当然,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还有待评委们的检验和市场的考验。尤其是原著中2000余字的性描写,王全安能否妥当地处置,既不媚俗又可称为电影的市场亮点。
最后的担忧是,即使该片捧回了金熊,但没有票房的支撑,也很难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毕竟,任何电影都是文化产品,是文艺娱乐和票房的集合体,一个都不能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