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2日长江商报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营业成本增加2085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2月1日《人民日报》)
按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的说法,2011年是中国银行业最赚钱的一年,从已经公布业绩的几家上市银行来看,他们的利润增长都在40%—50%,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高。难怪,一银行行长甚至感叹:“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最困窘的一年,外部市场尤其是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美被危机阴霾笼罩,内部市场浮荡着高通胀的幽灵(CIP增幅一度逼近“7时代”)。房市、股市面临着泡沫风险,通胀与经济增长压力并存,经济增幅到第四季陷入下行趋势,民生处于一片焦虑之中。金融政策,面临着紧缩和扩张的两难抉择,中小企业难以融资的尴尬依然,民间借贷公司的繁荣中隐喻中高风险...
还有就是,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人,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除去个人所得税,人均净利润不过3万元,以此计算,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对比之下,银行业普遍存在着令人惊诧的暴利。
实体经济利润不如银行业,不稀奇;但是银行业的利润是实体经济的十几倍,太离谱。尤其在中国银行业并未全部开放,宏观经济亟需机构性调整的情形下,银行业的暴利存在着华尔街金融泡沫的风险隐忧。若银行业的利润依然极端膨胀,将会使今年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整面临重大困难,导致不可预料的负面后果。
银行暴利的炼成,靠利差积聚利润本来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情形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利差畸高,低利率吸储高利率放贷,形成了下从储户洗钱上从企业牟利的利差格局。上年度加息力道不足,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过3.5%,而12月份最低增幅的CPI也有4%。就此而言,银行高利润是建立在低质量的民生和低品质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样的银行暴利,不仅没有可持续性,而且会使国计民生陷入政策性歧视的尴尬境地中。
银行暴利的实现途径还有信贷摊子依然很大,即使信贷规模在年中大部分紧缩,整体增幅不如2010年,但惯性趋势下,营业利润也会水涨船高。尤其是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出现下滑趋势后,银行信贷减压阀悄然轻启,客观上也拉抬了全年的营业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理财渠道几乎全线爆亏:股市10年回到了原点,大熊市套住了亿万股民;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过CPI;基金市场、金银期货也跌荡起伏,让一众投机炒家荷包缩水;民间借贷市场,则充满着高利贷诱惑下的投资风险。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虽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由于银行业的信誉,加之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特别吸引公众购买。对银行而言,这些理财产品由于信贷于亟需融资的企业,利差更为丰厚可观,因此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
最让人诟病的是银行收费的乱像。按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不该收的费用,明的暗的一起来,高调减除的费用,对公众而言是没有意义的鸡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服务质量的差强人意。
银行业修炼成暴利之身,也沦丧自己的社会声誉,其声名在滔滔的嘻笑怒骂舆论潮中,大有取代“两桶油”之势。
可观而论,银行暴利带来的舆论负面评价,并非银行业自己的原罪。公共政策应该发挥扶正祛邪之效,通过政策调整如调高存款利息、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减免不当收费等来遏止银行业的暴利,实现产业利润的均衡化,尤其是不能慢待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