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组合拳”能否打出电影市场的规范

(2012-01-11 13:27:21)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11日中国青年报
 
在1月9日于北京举行的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年终新闻通气会上,该局局长童刚表示,电影局在2012年将对偷报、漏报、瞒报、虚报电影票房等问题施以重拳。对于违规操作、有悖公平竞争、干扰市场秩序的影院和院线,准备实行红、黄牌警告制度,严重者取消执业资格。
中国电影市场处于繁荣期,市场容量逐年攀升。2011年,票房产量仅800部,总票房131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高达20部。可以预期,中国电影市场今后还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但不得不指出,在好看的数字背后,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从电影市场的分成看,国产电影与进口大片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国产电影凝聚票房的能力孱弱,只是靠着“影海战术”才和进口大片相当。此外,国产电影又有大约9成处于亏损状态,赢利的只是那些领衔院线档期的国产大片。而这些国产大片,有多为大佬级制片、导演、演员所把持。这种不平衡的市场态势,决定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赢利能力和文化影响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使是国产大片,从电影拷贝流转到市场终端的院线层面,也面临着诸多让人看不懂的猫腻。正如新闻源中所列举的,电视市场存在着偷报、漏报、瞒报、虚报电影票房等情事,严重滋扰了电影市场的秩序,也有悖电影市场的公平竞争。
2012年,广电总局将祭起规范电影市场的组合拳,分别是打偷票房、打击盗版、打击高票价等。这些监管重拳,能否打出电影市场的规范来?
重拳所及,确实锁定电影市场的沉疴痛点。偷票房也好,盗版也罢,或者说电影高票价,根子上都基于电影市场的功利化和电影产品的浮躁化。作为主导性的文化产品,电影没有票房确乎不成功,何况投资者也是要看收益的。但是,电影除了商业化的产品属性,还属于文化范畴,还应有娱乐、教化功能。若制片人和剧组,紧紧盯在票房上,电影就是纯粹的商品了。这样的电影,就是有高票房,观众也会不待见。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前些年导演的那些华而不实的“申奥”片就属于此列;还有张艺谋后来转型拍摄的无厘头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也成为此类电影的绝佳标志。
但问题在于,把持中国电影江湖的大导演们(主要是“第五代导演”和北上的香港导演),他们完全变成了票房主义的信徒。尤其是同一档期的竞争者,票房不达预期就是失败。在此语境下,冯小刚曾为《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指标制造娱乐噱头;张艺谋和徐克在今年的贺岁档施出各式PK奇招,展开激烈的票房战。
娱乐媒体和观众,也乐得从这些娱乐素材中获得快感。于是,制片方、剧组和娱乐媒体、观众的集体喧嚣下,才导致了偷票房、高票价等不正常现象。
所谓偷票房,既导致同映电影的不正当竞争,也有损投资者的票房收益,更使制片方和院线形成了恶质的利益寻租关系。在此逻辑下,小制作的电影几乎更无出路,商业大片则更热衷于玩弄这种市场终端的功利游戏。至于提高票价和更改和院线的票房分成,则是畅销大片的市场独角戏,譬如张艺谋的“十三钗”。但是,这种自利模式则是对观众观影权利的漠视和戕害。中国电影的票价奇高,坊间已有议论,这凸显基层的民意。
可见,明晰中国电影市场的病症所在,即摒除弥漫于中国电影市场浓厚的功利色彩,才有可能让中国电影市场规范化。否则,再重的监管组合拳也难得效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