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时代商报专栏,刊于1月9日
石油企业呼吁多时的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终于一锤定音。中国石化昨晚在港交所公告,公司昨日收到财政部关于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的通知。依据通知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1月1日起,将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由40美元提高至55美元。起征点提高后,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仍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按月计算、按季缴纳。
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本意是为了对上游油企征税来补贴下游行业和弱势消费群体,但现实是,两大油企(中石油和中石化,俗称“两桶油”)一方面在营业收入和总利润上成为全球性的巨无霸,另一方面却始终抱怨炼油企业亏损,希望国家给予政策性优惠和财政补贴。
目前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是40美元,从2006年3月26日开支执行,按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方式,征收比率为20%至40%。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意味着对“两桶油”的“暴利税”减负,按照中信证券的计算,新政策将使“两桶油”少缴“暴利税”近400亿元。在此政策眷顾下,“两桶油”获益匪浅。
对于市场而言,人们关心的不是两大油企的亏损问题,而是这一政策优惠能否传导至成品油市场,把成品油价格降下来,给予民生相应的实惠。因为按照石油特别收益金的政策设计,本身就有补贴弱势消费群体的意味。但是,民生愿景恐怕是一场迷梦。
一是“两桶油”哭穷是常态,要补贴是常事。炼油企业亏损,是其哭穷的主因,根据财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公司炼油业务前三季度亏损为645亿元。但事实是,其哭穷的理由缺乏足够的理性含量---即使其炼油行业亏损,其其他行业同样是盈利的,其总利润依然可观;更要者,其炼油企业的亏损额度也值得商榷,据发改委数据,前9个月国内炼油行业亏损为11.7亿元。由于“两桶油”下属炼油企业较多,处于炼油企业的主导地位,按照发改委的数据,“两桶油”炼油行业不可能亏损那么多,这也意味着“两桶油”哭穷无理。
二是在去年难得一次的成品油小幅降价之后,中国各地出现了柴油荒,民营加油站纷纷指责两桶油实施市场垄断。考虑到“两桶油”在成品油油价高企时远不如民营加油站价格灵活,也让公众感觉作为央企的“两桶油”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而更多的是利欲诉求。即使给其政策性减税优惠和财政补贴,也不会降价惠民。
三是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严重不合时宜。首先,这一机制导致公众集体抱怨成品油价格“只涨不降”,成为民意怨府;其次,“两桶油”既以该机制作为抵挡民意冲击的盾牌,也常常抱怨该定价机制不合自己的期望值。只要在此机制之下,对油企减税只能化解“两桶油”的不满,而不会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价格优惠。
三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12年的政策主调是结构性减税,目的是为了惠及民生。而且,发改委也拉开了反垄断的大幕,电信行业首当其冲。在此政策主旋下,对于油企实施“暴利税”减负,是否符合结构性减税的方向?有关方面不对“两桶油”展开垄断调查,反而给其税收优惠,对市场对民生自然不会带来好的愿景。
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利益言,国有油企主导油气市场有其合理性,但是必须建立在市场主导的大前提下。加之油企业博弈的市场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因此应该在政策主导下使其适应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而不是给予去特权待遇。而且,民生为先,才是国之大计。市场也好,政策也罢,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否则就偏离了公平正义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