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
本文刊于深圳商报
“张牙舞爪太凶狠”、“看起来不可爱”、“很大气”、“相当魔幻”……近日,中国邮政“2012年生肖龙邮票图样”疑遭网友提前曝光,邮票中龙的形象顿时引来“板砖”与鲜花齐飞。
生肖邮票设计,本身就蕴含着多重的含义:民俗属性、收藏价值和文化象征。龙年自然要有龙票问世,这是民俗文化使然;邮票收藏,则充满着市场化下的创富希望;龙文化则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中,一张龙票寄托着龙的子孙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因此,小小龙票,大有文章,它除了具体的实用意义,还有更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
既然如此,坊间出现多元的评价也就可以理解了。从浅层次的美学评价看,“张牙舞爪太凶狠”、“看起来不可爱”、“很大气”、“相当魔幻”都很客观,哪怕是针锋相对的评价。从民俗学意义出发,壬辰龙票的龙形象像凶神恶煞,和过年的喜庆气氛不符,也是蛮有道理的。从市场属性观之,越是有争议甚至有瑕疵的邮票设计,未来的升值空间反而相当可观。
来自民间的多元评价,应该充分尊重,这也算是中国公民社会多元表达的一种进步吧。对此,设计者应该感到高兴才是,龙票还未投放市场就引来如潮评价,这意味着龙票具有强大的民意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若壬辰龙票投放市场,悄无声息无人响应,那才是设计者的悲哀。
面对公众评价,邮票设计者陈绍华也有话要说,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网友评论——“这是犯二的龙”,并表示看评论“笑得泪奔”。其核心主旨是,龙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龙不可能可爱和亲民,因此不能像设计猴子和猪那么卡通。强调其设计初衷是“选取蟠龙造型,正是希望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带给人民的精神气度。”他还从1988年以来三轮龙票设计对应的社会变化为例,壬辰年的龙票象征着“民族自信的重建”。
设计者面对公众的好评与恶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值得称道。一方面,龙是传说中的神兽,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文化特征,属于皇权象征。皇权是至高无上和雍容威严的,在此文化主调下,龙的形象不可能是可爱的。另一方面,民间也有龙文化的解读。龙除了恶的一面,善性的龙形象是从风从雷、风云激荡,所以民间才有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这样的成语。以此逻辑刻画龙的精气神,展示龙的气质,龙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和气、喜庆的。何况,设计者还给壬辰龙挹注了宏大的国家气质和民族精神呢,壬辰龙的形象也就定格下来了。
不过,不管是社会公众还是龙票设计者,如果仅仅纠结于龙的形象,赋以个体主观或宏大叙事的解读,以说服或驳倒对方,以证明自己握有真理,就有些偏狭和意气用事了。在我看来,壬辰龙票的多元评价,更多隐喻着龙图腾之外的社会性意义。
中国社会经过网络信息时代的启蒙,已经跨入了民智主导的公民社会门槛。这个社会的特点不同于西方社会自上而下的法治布局规范,而是自下而上利用虚拟网络载体实施监督,倒逼公共权力来实现的。草根民众的民智扩大、释放并弥漫于网络社会中,并影响到现实社会。在此情境下,草根民众的多元表达更有活力,精英话语权不再具有主导性,而是在公众表达下的解释与应对。至于公共权力,则冷眼旁观,甘于充当理性的裁判者,这是社会的进步。
壬辰龙票的争议,凸显这个时代的表达特点。
前一篇:用音乐贺岁的冯小刚
后一篇:中国灰霾治理的政策与执行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