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荫道”变“林阴道”:不是错而是乱

(2011-05-23 06:35:17)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23日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 
 
   前几天,故宫一个别字“撼”原应为“捍”,让全国人民热烈地讨论了一把。近日,一苏州网友在其博客上称,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不过,当他在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看到“林阴道”一词时,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记得自己一直学的是“林荫道”。对此,教材编写者解释说“林荫道”是异读词,为防止出现混淆,所以国家语委进行了统一修改。(22日《扬子晚报》)
    这位苏州网友对“林荫道”和“林阴道”的质疑,笔者在7年前就和儿子的语文老师掰扯过。因为生于70年代以前的人,“林荫道”是语文教材标准的写法,也是老师标准的教法。但是,“林荫道”变成“林阴道”不能说是语言上的错,也不能说是修辞上的错。因为,由“荫”改“阴”是有据可查的----一是“荫”字本是异读词,读音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个读音。为了语言规范,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了避免读音上的混淆,读“第一声”的“荫”字就改成了“阴”,譬如“林荫道”和“树荫”。
    此外,“荫”改“阴”也并非仅仅因为读音,1998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也将“林荫大道”改成“林阴大道”。考这本字典,是根据1997年国家语委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这个规范明确将“荫”读“第一声”时视为“阴”字的同音字。就此而言,“林荫道”写成“林阴道”一点问题都没有。
    由于笔者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对“荫”、“阴”二字也特别关注过。2005年6月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862页明确“林阴道”同“林荫道”;使用范围更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0版《新华字典》“荫”只有“第四声”一种读音。显然,“林荫道”写成“林阴道”更为妥帖。老师按照教材来教,而且“荫”改“阴”有根有据,老师也没有错。
    因此,“林荫道”变“林阴道”最大的问题不是“错”而是“乱”。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语文课本里的字词读音就改来改去,显然是混乱不堪。中国语言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字,经过时空的沉淀,其变化痕迹才符合逻辑,才熨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从“林荫道”到“林阴道”,还不到20年,这样的字型和读音的更改,让人无可适从。首先是父母辅导孩子时会误认为教材出错,这篇新闻就是由此产生的;其次是教师们难舒心结困惑,虽然她们会依葫芦画瓢,按教材去教学生,但其学生时代所学并非如此。教起来也不那么有底气;其三是孩子们会困惑不已,她们可能会把20年前教材和文学作品中的“林荫道”当成错别字。
    困惑多了,弥漫到社会层面,也就形成了语言文字认知和解读的文化错乱。这种文化错乱,将造成更大范围的语言乱解和文字滥用,譬如“精彩”、“精采”不分;“装潢”误写为“装璜”,“好像”和“好象”乱了套,“唏嘘”和“欷歔”让人扼腕,“腊梅”和“蜡梅”错位,“叠加”和“迭加”重叠...,如果加上信息时代的娱乐热词,网络中的时髦新词,汉语读音、修辞,俨然成为娱乐化恶搞的大酱缸。
    讽刺的是,这种汉语词所致的文化紊乱,有些是语言滥用规范的结果。以“荫”、“阴”为例,笔者前述的一些字典和规范,都在强调读音和字型上的统一,“林阴道”似乎更加规范一些。可是,有的词典却又将“林荫道”视为推荐词条。所谓专家也跟着起哄,刻意强调“林荫道”的正统性,如强化“林荫道”的时间久远(该词条出现于秦汉,而“林阴道”出现了唐宋)。规范标准不统一,专家解读有差异,难以为犯,自然紊乱不堪。
    文化是可以多元的,语言文字当然也可以与时俱进,但对于主多异读词、歧义词,要么百花齐放,要么统而为一。不管是“林荫道”还是“林阴道”,只要统一了,写进教材里,还是要以教材为准。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