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4月22日华商报
20日,网上突然曝出一条消息,称浙江省文化厅为反三俗,确定37首违禁歌曲,其中不乏陈升的《北京一夜》等知名度很高的歌曲,也包括陈奕迅、黄立行、杜德伟等明星的作品,苏芮的《牵手》也被纳入禁唱范围。但昨天下午5时,当华西都市报记者连线浙江省文化厅执法处,得到回应却令人意外,执法处姚处长表示:浙江省文化厅从没有发过这样的有关“37首违禁歌曲”的文件,他们正在追查错误消息的来源。(21日《华西都市报》)
20日网上风传的温州KTV里的37首禁歌,绝非空穴来风。毕竟有截屏为证,加之有邓丽君的《梅花》、张震岳的《放屁》等,政治禁忌加上反三俗,公众不由不信这是事实。此外,也有记者采访了温州文化执法大队,他们也承认确有其事,但拒绝解释原因。这更使得禁歌事件变得讳莫如深。更重要的是,对于以经营为目的的KTV而言,绝不会自己制造“禁歌”,那不是断了自己的财路吗?!所以,KTV禁歌事件,无论凭借常识还是合理逻辑,人们都应该相信是真的。
如果禁歌事件是真,则让人惊诧莫名。多元时代,人的娱乐情趣不可能一样,审美观更不可能趋同,否则这个世界岂不是非常乏味?更何况,《北京一夜》、《牵手》、《大丈夫》、《小雪》等,都是知名度相当高的歌曲,都曾是各种公开演唱会的流行热歌。艺术品位和娱乐效应都很好,怎么到了“品相”较低的大众娱乐场所KTV反而被禁了呢?
浙江省文化厅给出的答案表明,这起禁歌事件整个是一乌龙。这或让公众长舒一口气,但随即又有新的疑惑,禁歌乌龙是如何炼成的?辟谣对真正的谣言是一剂良药,但对于那些建构在合理逻辑范式上的“谣言”而言,单纯的辟谣不仅无法将“谣言“中止,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信息紊乱。因此,要证伪禁歌事件,有关方面不是给一个否定的答复,而是要用更可信的逻辑纠偏公众已经采信的“谣言”逻辑,让缀加于“谣言”上的引号去掉,引导公众相信有关方面的辟谣。
正如浙江省文化厅所言,该厅确实没有发过禁歌的文件。但可怕的也恰恰在此,有红头文件下发的禁歌令,令行禁止后或让公众不爽,或在网上掀起批评的舆论浪潮。但这样的舆论效应是符合公民社会常态的,起码体现了官民之间公开与透明的博弈。是与非可以在博弈中辨明,矛盾可以在公开中缓释。但是,如果没有红头文件的支持,有的只是会议精神的传达,通过各级行政层级的传递,造成了口耳相传的禁歌事件,那就麻烦了。
也许,禁歌事件根本就不是什么乌龙,而是事实。不过,公众呛声起来,有关方面也可以来个不认账----因为根本真的没有什么红头文件。KTV禁歌就成了一桩说不清道不白的“葫芦提”。在此情境下,公众舆论会持续发酵,人们的不满也会从KTV溢出到整个社会空间。结果是,人们对于一起普通娱乐事件的关注就会转移到行政机关的不透明,甚至上升到对人治行为的揭露和批判上。
也有一个可能,就是某个会议某个领导讲过某某歌曲怎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下面的执行者过度敏感地制造了禁歌乌龙事件。
不管是何种可能,都希望有关方面让公众一个明明白白和透透彻彻。信息时代,不欢迎讳莫如深。但愿禁歌乌龙事件,在短期内像浮云般消散,不留丝毫痕迹。毕竟,禁歌是很弱智的行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