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8月16日华西都市报
3月14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十一类三十四项服务收费。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银监会所列出的34个项目中,逾半项目原本在银行就已经“免单”,而对公众广泛关注的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项目却并未涉及。(3月15日《新华网》)
银行收费项目,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搞清。有媒体统计,2003年国内银行提供服务项目仅300多种,到今年已经猛增至3000多种,7年时间增长了10多倍。银行服务从来都没有免费午餐,公众切记于心的,恐怕就是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于银行收费的额度特别敏感。举例为证,如果在银行存500元,3年下来,账户上极有可能不仅没有利息增值,甚至本钱还倒贴进去。500元缩水的新闻,常常见诸媒体报道,原因就在于小额账户管理费在作祟。
这次银行金融业的“免单”,涉及到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如果公众关心的项目在列,人们自然叫好。很遗憾,公众关心的收费项目依然没有“免单”,“免单”的都是些早已“免单”的项目。该免的不免,“免单”的大多无意义,这样的“利好”是隔靴搔痒,自然引来公众的冷嘲热讽。
银行业和客户,按市场关系看是平等的契约关系;按照常识解读,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就前者而言,银行的每项服务项目,服务项目的收费,应该最大限度地公开,账单该让客户明明白白地了解。事实上,浩繁复杂的收费项目,公众很难知晓,常常是不经意间就“被收费”。这,对于客户而言,处于弱势的博弈地位上。银行和客户的关系,是前者预设的格式霸王合同甚至不成文合同对广大客户的利益盘剥或欺骗性褫夺。看似数亿乃至十数亿的公众,着实在十几家银行冠冕堂皇的厅堂里,变成了一盘散沙似的弱势群体。
没有客户的奉养,银行没有储蓄;没有储蓄,银行无法放贷;没有放贷,银行没有利差;没有利差,银行利润就是一句空话。从经济学解读,银行就是寄生食利者。因此,银行应该好好地善待客户,用服务赢得客户信赖,以维持不离不弃的和谐生态关系。乱收费,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利润,但长期看则是杀鸡取卵,自绝于市场。
其实,银行还有另外的选择,就是在公开现有收费项目的情境下,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免单”游戏,而是将收费和服务平衡起来,让公众觉得花钱买服务买得值也行。就像顶级奢侈品,昂贵不是问题,只要物超所值。很遗憾,现在的银行,给人的印象大抵都是“国际收费,本土服务”,收费和服务严重倒挂。此时,所谓的银行“免单”,就成了玩姿态的秀场,让人讪笑。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恐怕难以进行到底。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已成必然之势,无论是跨国的、外资的、股份制的、国有的,什么样的金融血统都必须商业化。商业化是个好东西,谁的服务好,谁的收费低,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因此,在市场化情境下,公众与其相信监管下的银行“免单”,还不如笃信竞争下的丛林原则,这才是破解银行乱收费的良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