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钞机给力与民生经济学

(2011-01-20 06:28:48)
标签:

杂谈

    针对市场上关于央行可能发行大面额钞票和第六套人民币的传言,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央行目前没有发行大面额纸币和第六套人民币的计划。他认为印钞能力不能和物价水平、CPI混在一起。(1月19日《新京报》)
    印不印大面额钞票和第六套人民币,不仅是传言,而且是问题。既然人民币是人民所用,公众自然有权知道相关信息。还好,马德伦给了公众答案,公众晓得“目前”央行不会发行大面额钞票和第六套人民币。但从生活常识而论,人民币已经发行了五套,票面价值基本是越来越高,物价呢也是越来越贵。通胀时代,人们对新钞有各种传言也算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推断。
    至于印钞量加大,这是现实。印钞能力加大,固然有国人喜爱现钞、节日需求以及旧票更新等各种原因,但是钞票印得多了,谁能说和物价水平和CPI没有关系呢?谁都知道,按照中学政治经济学课本所言,钞票发行过多就是通胀的表现之一。而且,中国社会存在通胀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况且,吃、穿、住、行从去年到现在是一个劲儿的疯长。虽然去年12月的经济数据尚未公布(预计20日公布),但媒体预测均值为4.6%左右。考虑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经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1月20日以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调整到19%,达历史最高水平。此时印钞机加力,如果公众不和通胀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问题。毕竟,公众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能够体味到市场带来的喜怒哀乐。
    看到印钞机开动马力,公众想到物价水平和CPI,这是最基本的民生经济学。公众有此感受是好事,懵懂无知麻木不仁才可怕。须知,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民生经济,市场经济的好与坏是以民生感受和生活质量来评判的。现实是,公众感受的是物价飞涨,但对于收入增加没有感觉。在此情势下,印钞机转起来,多印钞票干什么?
    看来,要让公众消弭多印钞票和通胀没有关系的诘疑,有关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譬如在多印的钞票中,有哪些是流通在境外国外的,有哪些是用来以旧换新的,这些都要用具体的数字来说话。没有具体的数字,只凭简单的定论是无法说服公众的。说到底,还是一个信息公开和尊重公众知情权的问题。
    很遗憾的是,如果说有关方面说服不了公众,也就不能武断评价公众评价是对是错。同样的,公众亦可根据生活常识对官方说法不以为然。这种由于信息不透明而造成的官民价值观差异,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常见尴尬---官方的说法和统计数字无法取信于民,公信力丧失;民间的判断又夹杂过多主观情感。往往是,哪怕官方的数据和结论很准确很客观,传导至民间层面,也会逆反评价。官民之间表达上的各说各话,不是导致舆论的紊乱,就是造成了零和博弈的结果。
    官方舆论与民间表达的不合辙,后果很严重。印钞机和民生经济学,看似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官民对经济生活的评价问题。两者有分歧不可怕,怕的是双方不能平等博弈。若权力能够俯下身来,对民意足够信任,履行好信息公开职责,公众才会采信公权力,双方才能消解误会达成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