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IPO创富神话还是暴富泡沫?
(2011-05-10 07:32:00)
标签:
杂谈 |
刊于5月10日上海证券报,题目有改动
以“中国的脸谱(Facebook)”这一概念吸引海外投资者眼球的人人网4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筹集总金额7亿多美元,股价在IPO首日一度飙升50%。但第二日股价便下挫30%,几乎吞没上市首日全部涨幅。(5月8日《东方早报》)
人人网在IPO的首日表现,可谓光彩夺目,甚至超越谷歌。陈一舟的资产一下子飙升,市场上出现了身价10亿美元、18亿美元乃至更多的多种版本。但其财富“兴也勃”、“亡更忽”,第二日便陡然下挫30%,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难怪陈一舟自己都有清醒认识,人人网在美上市并不意味着超越,而是缺乏缺乏资金、急于融资的表现。相比之下,美国的Facebook反而不去赶上市的趟儿,恰恰凸显其在行业内的实力与淡定---正如其CEO马克所言,他们不缺资金。
这么看来,与其说陈一舟在IPO市场演绎了创富神话还不如说是主导了暴富泡沫?对此,5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认为:“这样的金融资产就像牛市一样昙花一现。”并举例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期间,网络副食商店Webvan Group Inc.等公司通过IPO筹集了数百万美元,但很快就因市场不断下滑和商业战略失败而倒闭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一舟并非孤例,而是成为新的互联网中国股的典型标本。在此之前,优酷网也是急涨急跌,最近20个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同样逃不过这样的怪圈。前者如此,后继者还有许多,继人人网之后,随后还有凤凰新媒体、世纪佳缘、土豆网等扎堆博弈美国股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这些中国概念股已经忧心忡忡,因为此类企业往往是借壳在美上市,而且存在会计缺陷。这意味着,美方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着短期炒作,制造泡沫的风险。
“中国概念股”一旦在美市场形成如此不堪的印象,在美市场前途堪忧。一方面,成熟健康的投资商对中国概念股会敬而远之;另一方面,青睐中国概念股的都是些炒一把就逃逸的投机客。在此过速流动的资本趋势下,没有人敢去体味中国概念股“过山车”的风险与刺激。虽然美国人爱冒险,但对于资本市场,美国人是最理性的经济动物,不会赔“中国概念股”去玩丢却身价的资本游戏。
自上次互联网泡沫以来,IT业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很不俗。互联网已经从PC时代升华到mobile phone时代,尤其苹果成为业界的翘楚。而且,Twitter和微博推升了网络时代的信息点对点的即时互动传递,新媒体不再是一种职业模式,而是一种渗透进全球每一角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互联网业的迅猛崛起,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最活跃的微博容量,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企业...美国创造、中国消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正因为如此,美国市场对中国IT产业尤其是新兴网络企业充满好奇和希望。
但必须指出,资本市场和现实产业有时并不同步甚至严重偏离。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就是资本市场对这个新兴产业过渡追捧而导致资本市场失衡,从而诱发了互联网泡沫。这一次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美国市场,在美国股市可谓兴风作浪,这其中不乏美国业界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潜力的认可。但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表现看,“中国概念股”似乎已经误入资本歧途,成为美国市场始乱终弃的资本弃儿。在市场一片惊呼“互联网泡沫2.0版”之时,中国互联网企业难保不是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发泡剂。对此,6日《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盛景突然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
必须指出,当“中国概念股”出现集体主义的涨跌躁狂症后,中国企业的市场美誉度大大降低。加之不时曝出的会计瑕疵,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会越来越尴尬。而且,中国公众也要更新认识,不要以为中国企业进军美国股市,就有股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没有长远战略规划的在美上市,尤其是还未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互联网企业,不顾一切地跟风赶趟为上市而上市,欲速不达不说,更会伤及整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有创富神话,但更多的是暴富泡沫。
人人网在IPO的首日表现,可谓光彩夺目,甚至超越谷歌。陈一舟的资产一下子飙升,市场上出现了身价10亿美元、18亿美元乃至更多的多种版本。但其财富“兴也勃”、“亡更忽”,第二日便陡然下挫30%,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难怪陈一舟自己都有清醒认识,人人网在美上市并不意味着超越,而是缺乏缺乏资金、急于融资的表现。相比之下,美国的Facebook反而不去赶上市的趟儿,恰恰凸显其在行业内的实力与淡定---正如其CEO马克所言,他们不缺资金。
这么看来,与其说陈一舟在IPO市场演绎了创富神话还不如说是主导了暴富泡沫?对此,5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认为:“这样的金融资产就像牛市一样昙花一现。”并举例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期间,网络副食商店Webvan Group Inc.等公司通过IPO筹集了数百万美元,但很快就因市场不断下滑和商业战略失败而倒闭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一舟并非孤例,而是成为新的互联网中国股的典型标本。在此之前,优酷网也是急涨急跌,最近20个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同样逃不过这样的怪圈。前者如此,后继者还有许多,继人人网之后,随后还有凤凰新媒体、世纪佳缘、土豆网等扎堆博弈美国股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这些中国概念股已经忧心忡忡,因为此类企业往往是借壳在美上市,而且存在会计缺陷。这意味着,美方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存在着短期炒作,制造泡沫的风险。
“中国概念股”一旦在美市场形成如此不堪的印象,在美市场前途堪忧。一方面,成熟健康的投资商对中国概念股会敬而远之;另一方面,青睐中国概念股的都是些炒一把就逃逸的投机客。在此过速流动的资本趋势下,没有人敢去体味中国概念股“过山车”的风险与刺激。虽然美国人爱冒险,但对于资本市场,美国人是最理性的经济动物,不会赔“中国概念股”去玩丢却身价的资本游戏。
自上次互联网泡沫以来,IT业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很不俗。互联网已经从PC时代升华到mobile phone时代,尤其苹果成为业界的翘楚。而且,Twitter和微博推升了网络时代的信息点对点的即时互动传递,新媒体不再是一种职业模式,而是一种渗透进全球每一角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互联网业的迅猛崛起,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最活跃的微博容量,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企业...美国创造、中国消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正因为如此,美国市场对中国IT产业尤其是新兴网络企业充满好奇和希望。
但必须指出,资本市场和现实产业有时并不同步甚至严重偏离。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就是资本市场对这个新兴产业过渡追捧而导致资本市场失衡,从而诱发了互联网泡沫。这一次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美国市场,在美国股市可谓兴风作浪,这其中不乏美国业界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潜力的认可。但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表现看,“中国概念股”似乎已经误入资本歧途,成为美国市场始乱终弃的资本弃儿。在市场一片惊呼“互联网泡沫2.0版”之时,中国互联网企业难保不是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发泡剂。对此,6日《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盛景突然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
必须指出,当“中国概念股”出现集体主义的涨跌躁狂症后,中国企业的市场美誉度大大降低。加之不时曝出的会计瑕疵,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会越来越尴尬。而且,中国公众也要更新认识,不要以为中国企业进军美国股市,就有股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没有长远战略规划的在美上市,尤其是还未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互联网企业,不顾一切地跟风赶趟为上市而上市,欲速不达不说,更会伤及整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有创富神话,但更多的是暴富泡沫。
前一篇:价格约谈,意味深长的中国式监管
后一篇:香港的移动通讯费用让我们无地自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