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南洋商报专栏稿,勿载
过去几天,因为一起校园交通肇事事件,中国舆论炸开了锅。肇事者声称“我爸是李刚”(李刚是地方公安局副局长),而河北大学也因为牵涉“禁口令”引来网络上一片质疑之声。最新被卷入的则是李刚本人及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
从“我爸是李刚”的骄狂,到河大校园的“封口令”,再到李刚父子痛哭流涕的道歉,公众看惯了红尘中人性的复杂,也参透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世象。舆论还在发酵,公众还有悬疑,说明此事的后续处置还有难遂人意之处,离法治正义和道德预期仍有距离。
最新的爆料是,李刚被人肉出5套豪宅,两套在李刚名下,3套在肇事者李启铭名下。看似这事儿和本案无关,但联想到肇事者的言行,不能不说内中有必然联系。一个小小的科级干部,有何能力享有5套豪宅?其权和利的倒置本身就够相关部门深挖的。由此也能化解郁闷公众心中的一大问号:“我爸是李刚”的言外之意不在于“官位”的高低,而在于权力的本质。李刚以位卑博得了远高于其权力的利益,才是其子在害人性命之后向公众示威衙内蛮横的主因。
李刚卷入本案是“养不教父之过”的因果宿命,人们对于河大的做法则是困惑不解。从李刚之子被刑事拘留开始,河北大学的整体表现处处充溢着不合常理的诡异:校方对媒体采访先是回避继而是犹抱琵琶;然后是传出校园封口令的消息,虽然校方竭力拒绝,但河大学生集体拒绝采访的镜头颇耐人寻味。
殊不知,河大上下的这种态度,在旁观者看来已是明明白白。人们只有一声叹息,偌大的现代大学,本来属于信息社会的前沿角色,但却成了明哲保身的怯懦者。师道尊严,正直诚实,陡然成了一场叶公好龙的现代寓言;而桃李芬芳的大学学子们,也因集体缄默让人感觉到现代教育的失败。法治、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在于个体的遵守和奉行,更关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合力和集体的力量,而这种社会力量的原动力,就在于每个公民具有扬善惩恶的品质。这种品质,反应在河大校园,就是不惮于还原这起校园悲剧的真相,不畏惧来自各方的压力,不隐瞒事件的任何信息。
很遗憾,本来是为了息事宁人的河大反而陷入了社会舆论的漩涡。人们对其更多的是怀疑和批评,甚至有论者强调应调查河大是否违法(旅美学者薛涌即持此论)。由于人们苦于真相而不得,校长王洪瑞才成为新闻的关注点——方舟子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称,“新语丝网站在今年3月份连续发文揭露王校长的两本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王校长曾来函要求删除这些揭露文章,但是未提供任何资料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我们没有照办。”
记者调查发现,“抄袭门”事件曝光至今,王洪瑞并没有向社会和公众做出任何公开和正面的解释与答复。可以想见,社会舆论在李启铭醉驾肇始上集聚的压力,会尽然释放在王洪瑞身上。公众会符合逻辑地将封口令和王校长的学术道德联系在一起,对王校长本身进行道德上的口诛笔伐。
诚然,这有些不公平。但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说得宿命一点,这是因果报应;说得理性一些,这是因果联系。虽然现在不能断定王校长的学术论文是否真的抄袭,但是以方舟子学术打假“稳、准”的特点评析,这事儿大抵八九不离十。反正是,河大校园悲剧案和王校长学术丑闻纠结在一起,王校长不表白都不行,必须给公众一个交代。
河大校园悲剧的发酵效应越来越大,并蔓延至其他层面,看似意外实则是意料之中。因为,多元社会的舆论情景,使得公众眼里不能掺任何沙子。公众的较真到底,不是与人为难,而是要追求公众和理性。对于公共人物,公德私德都必须经得住公共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