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央行牵头搭建的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30日正式上线,但上线头一天并未出现用户集中开通的热潮,相反大多数银行营业网点的“超级网银”业务略显冷清,记者询问的几家位于广州闹市区的营业网点均表示暂时没有人开通“超级网银”业务。“超级网银”首日低调上线。(31日《人民日报》)
“超级网银”名头很响,功能很强大,但是上线头天为何未出现用户集中开通的人潮?答案是显然的,人们对超级网银在观望,还有犹疑。而公众心理上的“不定弦”则意味着人们对银行服务的不信任。这就像秦孝公刚任商鞅变法时“木头有赏”的故事,在惯性思维下,人们对于革新举措的公信力缺乏认可。只有改革措施在高效执行并让公众收获现实的惠利后,才能取信于人,让公众参与到新举措中去,从而释放出设计者期望得到的民意和市场效果。
现代人一刻都离不开银行,在网络载体的推动下,网银也渐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生活方式,公众期望的是实体银行和网上银行更为方便和可人的服务。很遗憾,虽然实体银行在中国大地布点很多,但是其服务质量却很难恭维。排长队、乱收费、不安全成为人们密集诟病的焦点。尤其是那些依托信息技术而无处不在的ATM机和网银系统,搞不好就成为收费陷阱。在不久前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的整治中,被曝晒出来的收费项目林林总总加起来有3000多项。有些收费项目公众是闻所未闻,难怪公众对银行乱收费义愤填膺,对于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手推出《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不那么买账。
在此背景下,公众对于“超级网银”踯躅观望而非热烈介入,就很容易理解了。这里既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障碍,也有前车之鉴的冷静和理性。毕竟,“超级网银”只是网上支付款行清算系统的“第二代”,这个2.0的升级版血统中难免残存着“第一代”的不良基因。银行的逐利瘾欲不戒断,乱收费的地雷不排除,银行服务质量不提升,银行和用户的契约合同不对等,商业银行间自由竞争的市场态势不成型,“超级网银”就不会有太高的吸引力。“超级网银”不过是网上集成的虚拟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的一切业务和产生的费用,最终还是由各实体银行来完成。
没有人怀疑“超级网银”整合各商业银行,给予人们多银行账户查询、管理和结算的多功能服务。但是,便捷高效并非公众的唯一要求,银行乱收费所致的成本增加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超级网银”恰恰在此问题上让人兴味寡然。它给予人们的承诺只是跨行查询暂时免费,这个“暂免”也就成了广而告之,变成了招纳公众“入伙”的策略诱惑。人们不观望才怪!
此外,对于跨行业务的收费标准,各商业银行服务费率大相径庭。大而牛的商业银行,收费也高;小而弱的商业银行,收费就少。在此语境下,“超级网银”对中小商业银行颇有利。不过,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大银行的客户多,小银行的客户少。按照“超级网银”的系统设计,人们操作跨行业务时仍按照各银行原有的费用标准收取。一句话,“超级网银”并没有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银行服务费用降不下来,“超级网银”只能是中看不中用。
“超级网银”不是靠“超级”的技术噱头就能引来热烈响应的。只有实体银行提升服务品质和降低服务费率,“超级网银”的魅力才能尽情释放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