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最高”违建与“国际化大都市”梦想

(2010-07-12 06:57:24)
标签:

杂谈

23层的高楼到处都有,但窝在城中村中、由村民集资建造就颇为罕见了。西安南郊北山门村五组组织建造的这幢23层建筑被网络称为“最牛民房”,虽然它没有相关审批手续,但用不了一个月就要竣工了。(7月11日《华商报》)
    那么高的违规建筑,窝在西安的城中村中,很不协调。违规建筑没有大小之分,违规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要整改和强拆的。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显然是和城市治理者叫板。如何整改,是否强拆,考验着西安市的执行力。不过,评价这一事件,却不单纯是严格执法的问题。透过这幢“史上最高”的违规建筑,在现实中国的民意语境下,却可以解读出相当丰富和复杂的社会信息。
    首当其冲,这个城中村的一个比村组织还要基层的“五组”为何要建这幢大楼?答案很清楚,村民没有宅基地,又买不起商品房。此言道出了中国城市的普遍尴尬---城郊乡村被扩张的城市所蚕食,被包围成城中村。但这样的“村”虽然在地缘上变成了城市,但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上却享受不到城市的平权待遇。他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其赖以生存的手段就是卖地。但是当其未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视野时,所谓的城中村和贫民窟并无二致。
    所以,与其说这幢大楼是“史上最高”违建,还不如说是当地村民自我改善居住条件的无奈之举。这种无奈既折射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也体现了房价高企的现实,更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的难题。一句话,这是当下中国城市病的典型症状。如果说,这些困扰城市治理和市民的症状没有根治,城市不成之为人文和谐的系统,而施以严苛的法治惩治,只会使失衡的城市系统变得更加糟糕。因此,高耸在古城西安的那幢违规建筑,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一个民生符号。如何消弭这一违规的标本,又能很好地让城中村的居民实现安居,就看古城领导的智慧和执行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古城西安制定了颇有雄心的未来十年的城市规划,欲将该市构建为国际化大都市。甚至具体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的要求。
    雄心可嘉,却引来舆论一片诟病。也许古城会觉得不解,但这幢“史上最高”违建从正反两个方面给出了最贴切的答案。正面言之,西安市在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城中村改造、城市市民权利待遇层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城市硬件软件还不那么尽如人意。反面而论,市民素养和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毕竟,在法治社会,公民处境无论如何不堪无奈,也不能突破法治底线,违法自利。
    这也道出了一句实话,西安古城最亟需的,既非怀旧秦汉帝国已逝的辉煌,也非勾画“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而是立足现实,从城市治理、城建规划、公民素养等方面涵养和谐的城市气质和文化,为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一个和谐城市的标本。如果古城西安能够做到这些,就足以让人尊重了。否则,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比拼硬实力,争夺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虚名,有些自不量力。
    “史上最高”违建,但愿能让古城西安清醒过来,摒弃难以企及的虚荣,经略现实民生,让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充满民本气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自然就会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