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商自白:制度特权剥夺公共红利

(2010-07-03 23:19:39)
标签:

杂谈

 
    一名地产商投资200万元,5年时间获纯利两亿元,他自揭内幕,透露了包括提高容积率以及钻合同空子将总建筑面积减去商业面积获得红利等方法获得高回报。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空子可钻,他认为,是因为目前房地产制度的缺位。(7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房市成就了地产商的暴利,孳生了一个新贵阶层;推升了房市泡沫,销蚀了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了亿万房奴,带来了民意持久的呐喊...政府调控持续出拳,到当下为止,中国房价也只是呈现出下降趋势,地产商和购房者还在观望,依然在比市场定力和耐心。这个时候,房地产商曝出房市暴利内幕,以自白书的形式坦陈200万元5年间收获纯利2亿元。对观者而言,可谓触目惊心。
    虽然,人们对于房市上的权力和资本合谋各取所需早有怀疑,但没有想到权力给予地产资本如此的制度特权,让其能够攫取超限的市场利润。因此,房地产商自曝内幕的坦白,是权力运行的沦落,是制度异化的标本,当然也是公共红利的被剥夺。
    讽刺的是,赚的盆满钵满的开发商对制度特权给予的海量利润都感到了恐惧,开始良心发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们开发商利用历史的机遇赚了不少钱,是该转型为民众做点事了。” 对给予特权关照的权力而言,开发商的自白不啻“既吃奶又骂娘”;对公众而言,则会起到从“仇富”到“仇官”的催化作用。
    这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当公共权力偏离公共福祉的轨道时,制度就发生了异化,变成了为特定阶层谋福利的平台,公众就对权力和制度失去了信任。在此情境下,公共权力的公共内涵就丧失殆尽,执政为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就房市而论,公众并不反对商业开发,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多样化也能充分理解。但是,安居也是公众最淳朴的民生理想,而保障安居也是政府应该提供给人们的公共红利。这个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在不同体制下的各个国家,都包含着公租、廉租、给予弱势群体基本安居的公共财政计划和公共执行。何况,中国土地国有,国民更该享有政策护佑下的安居红利。
    遗憾的是,土地国有反而成为滋养制度特权的土壤。在招、拍、挂没有实施之前,土地给谁要么是长官说了算,要么是审批部门说了算,极易造成权钱交易。招、拍、挂制度,只是使潜规则的土地交易变成了资本打擂豪赌的游戏,催生的是财大气粗的“地王”豪赌。土地价格高得离谱,直接导致商品房价格高企,带来房市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土地交易的方式如何变化,但政府却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财政,而且土地在成品房中的成本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秘密。显然,在房市的利益链上,权力和资本是利益共同体。制度特权为谁而设,那是昭然若揭。很吊诡的是,无论是权力谋取的土地财政和GDP,抑或资本获取的利润,其实都是靠公众的埋单来实现。正如房地产商所坦白的那样,在制度特权下,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就可实现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万利。由此分析,普罗大众不仅难以享受国有土地受益的公共红利,即使出钱也难以赎买到自己的安居权利。公共福祉,不是一般的缺失,而是几乎全部流逝。
    资本将了权力一军,公共权力应该善用权力,保障公共权利。一方面,是房控组合拳应该进行到底,不把房价降下来决不罢休;另一方面,应该将土地财政聚集的海量财富,还富于民,给予公众应享有的公共红利。
   
7月3日羊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