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是翻拍剧的大年,随着高希希版的《三国》、李少红版《红楼梦》、吴子牛版《水浒传》、张纪中版《西游记》相继投拍和播出,一批重量级的翻拍剧将相继问世。近日,记者获悉,当年的台湾剧《京城四少》也被翻拍,并已于横店低调开机。(6月3日《新京报》)
翻拍剧何止这些,新版《还珠格格》也在赶趟儿。在文化产品层出不请,公众娱乐诉求一日三变的情况下,为何影视圈中人热衷老剧新拍?
片方给出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或重新演绎经典,或满足观众文化娱乐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在市场语境下,片方不是为经典撒钱,为逗观众乐儿,而是为了收视率,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既然影视作品是文化产品,片方翻拍为利谋无可厚非,具有市场理性。值得一提的是,投资方并非大把撒钱的冤大头,其老剧新拍的决定是由大众观影诉求决定的。四大古典名著能够翻拍,也折射了公众追捧经典的文化理性。
但更多的是,还是老剧新拍的非理性。因为无论从投资方还是观众,无论什么剧码,都是舒缓神经和工作压力的消费品。在审美层面,都是浅尝辄止的。四大名著的翻拍表明,剧情之外的噱头太多,搞成娱乐运动的机会主义色彩浓厚,拍前炒作和八卦既吊足了观众对翻拍剧的胃口,也冲淡了剧情本身。而到新剧播映时,剧中恶搞的成分又太多---或过于突出“艳情”和“暴力”(如新三国”);或以华丽场面弥补剧情的羸弱(如提前曝光的“新红楼”“元妃省亲”场面);或以哗众取宠的剧中人物造型雷人(“西游新”等等)。“新三国”热播,甚至引发了几大卫视的形式翻新的火拼,但实际上“新三国”的表现只能算是不温不火,其风头被“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类节目盖住。
事实上,虽说这两年是翻拍剧的大年,但是无论是经典名著的炒作翻拍,还是红色战争剧的重拍,抑或是武侠剧的克隆拷贝,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佳作几乎没有。人的观影心理,煞是奇怪,往往都是对首拍老剧情有独钟。后来者,哪怕场面再宏大、剧情再曲折、演员再靓丽,很难实现超越。这也很正常,以四大名著为例,老版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的电视剧,虽然整体朴拙,但制片方不仅尊重原著,更绝少炒作和八卦之类的哗众取宠,也没有为市场而市场的私心杂念。形象地说,老版电视剧在观众心目中就像是纯洁无暇的初恋情人,即使青涩也是不朽的美好。而翻拍电视剧,纵然花枝招展和热辣妩媚,或可撩拨起观众欢娱,但绝不对能再现观众的真纯情感。
再说《京城四少》,已经有1991年台湾版和2004年内地版。众所周知,2004版的《京城四少》已被证明为失败之作。内地再炒剩饭,还能搞出什么新滋味来?据说,新版由邹静之担任文学总监,邹也表示“原作已经很优秀了,我只是做些删减工作”。靠删减就能超越原剧?这个恐怕没有人相信。
也许是笔者个人喜恶,我一直以为有着“中国第一编剧”称号的邹静之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看看他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粗制滥造可谓惨不忍睹。
老剧并非不能翻拍,但是拍要拍出个性来,拍出超越来。没有个性,只有盲从;没有超越,只有炒作,如此翻拍之风,当然是非理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