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房黑名单能否给火热楼市降温?

(2010-04-13 05:45:43)
标签:

杂谈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博鳌论坛上表示,金融监管机构已经设立了一个负面的名单系统,遇到炒楼者,银行有权不贷款。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进行监管。众专家及业内人士均对火热楼市发表了看法,高房价成为博鳌论坛上最热的话题。(4月12日《扬子晚报》)
    从“两会”到博鳌论坛,从政治决策层到经济学界再到民间,房市一直是个议论纷纷而又无可奈何的热词。从国家宏调大政从抑制到遏制的突然发力,从中央媒体的连番“炮轰”,从72家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的退市,到坊间频传四个一线城市征收房产税的传闻...可以说,给火热楼市降温的招数不可谓不多,但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
    问题出在哪里?有关各方是不是在“病急乱投医”?这不仅是个严肃的政治经济学课题,也是在坊间发酵的民生问题。现在,银监会再出招,设立负面的炒楼名单系统,无疑是在信贷层面搞了一个炒房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人,银行不给放贷,让其炒不成房。
    这一新招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效果如何却有待斟酌。中国房市之惑有着必然的因果逻辑,而在此逻辑范式中,炒房者是果而非因。至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常识是,只有市场出现有利可图的苗头时,才会出现集体逐利的现象。因此,正是因为房市出现持续高企的暴利趋势时,才会激活炒房者的投资欲望,才能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盲从炒房潮,才会倒逼房市价格上涨。
    正因为如此,炒房者并非房市虚热的罪魁祸首,只能算是催化的帮凶。明白了这点,在信贷层面设立炒房黑名单,只能起到缓释作用而无法解决房市的根本问题。说白了,设立炒房黑名单,只是技术性的、舍本求末的补丁举措,根本没有触及房市乱源的痛点。正如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所言,中国房地产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进行监管。如此表达,也意味着银监会所谓的黑名单控房,充满投鼠忌器的意味。如果中国房市之乱,真的是由炒房者所致,银监会何不公开这个炒房黑名单,让其曝晒于阳光下。公共监督的道德压力要比金融机构的不贷款要强势得多。问题在于,银监会深谙房市虚热之道,不能也不敢对炒房者进行公开曝光,因为炒房者追逐房市暴利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市场经济的规则。在此情势下,银监会只能从信贷上进行适度的控制。
    可见,宏调房市是个系统工程,中国房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和设置炒房黑名单就能解决得了的。如果说,导致房价高企的权力和资本的利益根基依然存在,而自上而下的执行力落实不到位,把炒房者当成罪魁祸首,反而更像是一场豪赌。
    既然中国房市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那就要采取系统论的解决之道。首先是调整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不对称的情况。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的主因是因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享有绝对财权和地方担负绝对事权所致。由于地方政府财源不足,不得不靠土地财政开源,而这则直接推升了房价高企。财政部2010年在工作要点中,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等目标,才是抓住了中国房市的核心重点。其次,是摒弃自上而下的唯GDP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只要存在,房市就是刺激经济发展的特效兴奋剂。
    治房先治权,权力规范了,房市也就平稳了。事实证明,只有理不顺的权力,没有管不住的市场。 

本文刊于13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