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香北京·文化盛典”新闻发布会及“21世纪10年影响中国图书榜”推荐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这场集结百余位文化名人参与的书界盛事进入正式推荐阶段。(4月7日《光明日报》)
据悉,“每天阅读半小时”是本次文化活动提出的重要倡议。可是,在生活节奏如此紧张的现代社会,每天“读书半小时”其实是根本做不到的。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已经让人精疲力尽,回到家里,还要家务和辅导孩子。即使没有这些家庭琐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倒逼人们去上网、去泡吧、去交际以舒缓紧张的神经。传统的纸质阅读,是和现实的生活结构不兼容的。因此,不要埋怨现代人浮躁,连静坐书斋凝思读书的耐心都没有,实在是环境决定了人的选择。
所以,关乎读书的一些经典名言,在现时代失去了参照意义。而一些现代学者的表达也就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譬如毕淑敏所谓“‘每天阅读半小时’,那一年就是24天,长久坚持下去,读书就会让人生变得不一样”;还有著名作家虹影:“如果我们对书的感情就像爱情一样,我们就永远不会遗弃它。”
毕竟,开卷有益的逻辑和道理并不深奥,难的是每天阅读的实践。很显然,即使是毕淑敏女士,也不可能每天阅读半小时。把阅读比作爱情倒是十分贴切,不过爱情也有褪色和乏味的时候。
因此,对待阅读,应该有客观理性的态度,而不可过于主观理想化,否则就是叶公好龙。人类阅读,总是与时俱进的。以我国为例,从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西周盛行的钟鼎文,书写和阅读是王室贵族的专利。那个时代的阅读既奢侈又是权力的象征,阅读与其说是一种文化倒不如说是一种特权。从春秋到战国,竹简上的大篆小篆固然传导至了“士”这个阶层,但是由于书写工具的繁难依然无法实现全民化阅读。直到纸时代,全民化阅读才成为可能。事实上,纸质阅读从未实现真正的全民阅读,因为只要世界上存在文盲,所谓的全民阅读就是要加引号的。可以说,制约全民阅读的因素除了文字的原因,也有书写载体的原因。书写载体越简单,全民阅读就更为可能。
在此语境下,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和人数的减少,恰恰体现了全民阅读品质的上升。因为在人们放弃纸质阅读的同时,电脑、手机和电子书成为人们新的阅读载体。此消彼长,其实全民阅读率是处于整体上升中。显然,评价现代人的阅读,更重要的是更新思维,而不是抱残守缺地坚守只有纸质阅读才是阅读的陈腐理念。这就好像,当竹简替代龟甲和纸张置换竹简时,只把甲骨文和竹简文当成真正的书写和阅读是一样的道理。时代总是在演进,阅读载体也在更新,阅读模式当然也要升级转型。
更重要的是,纸质阅读无法实现的“每天阅读半小时”在数字阅读时代完全可以实现。因为,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公交车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通过电脑完成半小时的阅读目标。
身处信息时代,现代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阅读并没有远离人类的生活,只是阅读的模式发生了变化。那种沉醉于书笺墨香式的人,感情上排遣不掉对纸书的怀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只把纸质阅读当作凝固不变的经典,而把数字化阅读看成是洪水猛兽则是可笑的。在数字化的潮涌面前,传统出版业、新闻业也都在迅速对接数字化。作为终端的阅读者,融入数字化阅读是时代必然。
本文刊于8日时代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