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古董”破坏真文物是功利主导下的伪文化

(2010-03-25 06:58: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为了新建两处“古风”建筑,南京600年历史的明城墙部分地基面临被破坏的威胁——这一破坏真文物换来“假古董”的举动折射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对的误区。(3月24日《新华网》)
    央视二套晚间十点档刚刚播毕系列纪录片《南京城》,让人对“十朝古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石头城隐喻的不仅仅是婉约风流,更是沧桑雄浑。回望中华历史,在汉文化遭遇历史悲怆的每一个拐点,南京都担负着存续和救赎汉文化血脉的历史责任。就此而论,南京城残存的纤毫历史遗迹,都值得后人珍爱保护,容不得丝毫的孟浪损毁。
    作为明朝建都之所,600年的明城墙被现代化的城市挤兑得所剩无几。而在一抹蜿蜒的城墙中,南京城墙西门遗址更显得珍贵异常,因为中国古代城墙,瓮墙一般建在城门之外,而南京城墙内翁城则是历史独创。更重要的是,现存水西门的内瓮城则一反方形建制而呈船型,更是绝无仅有。遗憾的是,这爿宝贵的遗址上却要被现代人颠覆,修建两座仿古建筑----一是4层的“赏心亭”;二是3层的“孙楚酒楼”。
    固然,这两处新建仿古建筑,也见于古籍,并非现代人凭空臆造。如果要重建,按理说也是一件文化盛事,就像当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样。但问题是,这两处古建,其位置所在人们并不清楚,人们却要“破”掉真正的历史文物,当然是得不偿失。尤进者,这两处复古建筑,所用材料均为现代材质,徒留古物之名而无古建之实,因此是不折不扣的仿古建筑。所谓仿古,其实就是假古董。
    仿古假古董,近年来各地并不鲜见。从西安大明宫遗址上落起的“丹凤门”,到各地兴建的各种楼阁殿宇,乃至到耗资亿巨的概念化炒作---圆明园复建工程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叶公好龙式的仿古建筑风潮,说白了是功利先导,将假古董视作政绩和形象工程的标志符号,所谓文化不过是个借口,是被异化和人为“作伪”了的。
    如果说是历史文化贫瘠的地区,期望拿本地历史上曾经的风流人物、历史遗迹来营造知名度,斥建一些哗众取宠的仿古建筑尚有情可原;像西安和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之都,把祖宗留下的真文物视而不见,而花巨资复建古建筑或营造一些莫须有的假古董,很是让人觉得悲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们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认知也逐渐周延,“文物”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逐渐变成了公共课题。一地的“文物”保护得怎么样,历史文化是否维系其原汁原味,全国观众都有自发的评议权。因为在公众看来,无论是南京、西安抑或是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都被人们视作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此逻辑下,历史文化遗迹或“文物”所在地,只有尽心尽力保护之职责,而无随意处置或者功利异化之权。在此视野下审视南京破坏古城墙复建两处“假古董”的做法,其实是把“真文物”看成了私利禁脔,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忤逆也是对公共民意的蔑视。
    退一万步而言,如果说南京的这两处“古风”建筑真有复建的必要,而且一定要建在南京明城墙水西门遗址之上,起码要履行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南京城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西门遗址属于南京城墙的一部分,按照文化保护相关法规,如此施工须经市、省文化部门和国家文物局的三级审批。但目前江苏省文物局并无收到南京市文物局的相关函件。
    更重要的是,这一施工不仅不合国内相关法规,也“违背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精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南京城市史》的作者薛冰语)让人担忧的是,早在2004年南京古城墙进入江苏申遗预备清单,如此破坏古城墙的做法,不仅申遗无望,甚至会影响中国其他项目的申遗。不要说等待申遗的项目,即使申遗成功也会被警告或除名。譬如云南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就因地方政府肆意开发而被世遗委员会多次警告;而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因为修建大桥被从世遗名录中除名。
   
   
本文刊于3月25日深圳商报、时代商报、山西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