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新一轮沙尘天气会接踵而至。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昨天傍晚基本结束,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3月21日《新京报》)
赭黄的天、浑浊的地、晦暗的城...这轮沙尘暴让北中国的春天变得黯然失色。这个时候,恐怕深受其害的人们都会对沙尘暴予以诅咒。但是这种灾害天气,其实都是人类自身惹的祸,如滥垦土地,滥伐草木,如大量攫取和耗费水资源等等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即,只要人类行为的持续不检点,只要人类对环保保护和生态文明一直叶公好龙,沙尘暴总会莽撞地成为春天的主角,让阳光明媚和春意盎然远离人们的生活。可见,沙尘暴肆虐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困局。
中国广大的北部地区,有草场有戈壁沙漠。春季北风劲吹,自然会裹挟沙土导致南方地区的扬沙天气。遗憾的是,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由于人口的增长迁徙或基于政策的误区误导,伐林毁草烧荒造田导致更广泛的土壤沙化。据今年2月3日悉尼召开的碳农业大会统计,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可见,亡羊补牢的退耕还林、还草根本跟不上土壤沙化的速度。更让人担忧的是,
河北张家口洋河中段的密布沙漠,每年向北京输沙近百万吨。目前沙漠最近距北京怀柔县仅18公里,离天安门80公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的春天每年都是那么掩映于黄尘雾霾之中,街上的女人何以头裹纱巾。
这样尴尬的生活图景不惟定格于首都,北方城市大都深受其害。更为难堪,这轮沙尘暴,也侵入江南地区,上海、南京在20日也被扬尘天气所笼罩。尤其是紧锣密鼓筹备世博会的上海滩,高楼大厦在赭黄的沙尘围裹下只剩下朦胧的轮廓。其实,不仅江南地区深受其害,近年来沙尘暴也跨越国界,侵入到日韩两国。沙尘暴灾害,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蝴蝶理论,也指明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普适命题。
国家启动的“三北”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已有32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看似相当显著。但是,近10年来,沙尘暴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这种“春天的约会”意味着,保护环境任重道远,生态文明是属于“永远进行时”的系统工程。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三北”工程,沙尘天气会比现在更加暴戾。
所以,不管沙尘暴来得如何猛烈,作为重灾区的中国依然不能放弃自我救赎,即用政策的、财政的、科技的、人力的各种积极因素去应对,用青草绿树去涵养水源、固沙护墒。人们不惧凛冽的西北风,忌惮的是足下的土地随风而舞,从滋养生命的元素异变为污染空气的毒素。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种下一颗青草的种子,都有义务裁上一棵小树,更要清醒地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善用资源,行为节制。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沙尘暴,也有一种似是而非而且相当宿命的理论。有人认为,沙尘暴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人类不可能消弭沙尘暴;也有人认为,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益处,譬如阻挡过强的太阳辐射,避免酸雨形成等等。
客观而论,任何自然现象都有其辩证一面。但是,既然沙尘暴是灾害天气,已经足以说明其害大于其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好:“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因此,读懂沙尘暴,不是宿命地忍受它所带来的灾难,而应突破人与自然和谐的困局,明晰哪些是人为所致,哪些是自然界的不可避免,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刊于3月22日时代商报、燕赵都市报、3月24日香港文汇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