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毒奶粉重出江湖源于制度刚性不足

(2010-02-02 06:30:03)
标签:

杂谈

 
    媒体报道称,2008年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并没被销毁,又流入市场。部分企业对此,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2月1日《新华网》)
    三鹿毒奶粉东窗事发,一个全国大厂顷刻破产,为之担责的高官成建制地倒下,全国媒体集体挞伐和公共民意如潮水般涌来。这样的压力、这样的威慑,在食品安全领域,建国以来都极为罕见。遗憾的是,这样的高压态势,竟然没有让牛奶行业引以为戒。2008年的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竟然没有被全部销毁。在风声鹤唳之后,又悄然推向市场,贻害众生。
    去年以来,先后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据悉,上述牛乳及制品,均以2008年没有被销毁的含三聚氰胺毒奶粉为原料。
    明知大恶而为之,不法奶企图财害命的主观故意十分明显。因此,应该对对涉案者予以法治严惩和道德考问。但是,人们担心的是,市场上是不是还有未被销毁的毒奶粉?是不是还有奶企顶风作案生产新的含三聚氰胺奶粉?这些公众诘问,极具反讽意味。在公众看来,如果2008年严厉的毒奶粉整肃风暴都遏制不住非法奶企的逐利欲望,说明严厉的执法运动效果并非最佳。毒奶粉的免疫功能如此顽强,不得不让公众油然而生一个老生常谈的公共命题:制度性监管刚性不足。
    确乎如此,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后,国家颁布了三聚氰胺标准;完善了奶粉和乳制品生产加工和检验程序;展开了对全国奶企拉网式的整治;各地通报了执法效果和后续处理情况。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奶粉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行业现在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全过程的风险监管。当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成为摆设的时候,企业的市场行为就变成了天马行空,市场主体当然异变为减少成本、利润至上的经济人角色。为了逐利不顾一切是所有游离于制度监管之外的企业的终极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空置、监管乏力,是中国社会的惯性流弊。因为这种惯性的制度弊端,市场主体也形成了惯性的应对之策---如果躲过严厉高压的执法运动,必然迎来一段逍遥的市场空间。一些非法奶企,没有全部销毁含三聚氰胺毒奶粉,就是基于这种对策的结果。
    明晰了这个逻辑,就晓得公共监管的重点所在。那就是把搁在书本里和挂在墙上的制度文本通过有所作为的执行力激活,拉起覆盖整个市场的制度监管网,使这个监管网成为时时有效的防火墙和监控网。以奶业监控为例,就是发挥农业、畜牧、质检等部门的监管合力,从奶品源头、生产加工、入库、出库、市场零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无缝监管。事实证明,只有不想管的唐三藏,没有驯服不了的孙悟空。
    因此,相较于疾风劲草式的运动式监管,常态化监管的刚性更为持久更有韧性。更重要的是,相比运动式执法的猛药快治,制度性监管更能培养被监管者的规则意识,形成条件反射的自主守法模式。相比之下,运动型执法带来的却是侥幸心理。2009年被查处的非法奶企,莫不如是。
    本文刊于2月2日楚天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