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掐尖”背离自主招生初衷
(2010-01-18 06:41:57)
标签:
杂谈 |
上海交通大学今年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首次共同组织的2010年自主选拔测试笔试,昨天在全国25个省份的28个城市举行。全国参加考试的有4万余名申请五校自主招生且初审合格的考生。上海有三个考点,4000多名考生参加,上海是仅次于南京的考生人数第二多的城市。(1月17日《东方早报》)
除了“五校联考”还有北大、北航、香港大学“三校联考”。各名校扎堆开考,集体“掐尖”,不仅考试时间长(将近8小时),更重要的是题目难。难道什么程度?上海考生感叹被“考(烤)焦”---语文题量大,数学、英语超大纲,题目做不完;广州考生慨叹,英语超大学四级。两大文化发达地区的考生纷纷叫苦,其他地区的考生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出难题,出怪题,说白了还是应试教育的习惯做法。这样的笔试,还是搞的以分数论英雄的那一套。这样的自主招生,其实背离了其良善初衷。自主招生,本来是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深化高校招录制度的改革创新。难题掐尖,而且是几大名校联合起来,高校确实是自主了,可是改革创新的意义却打了折扣。所谓改革,就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让一部分高校尝试素质教育的招录模式,譬如通过面试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反应能力;所谓创新就是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表现在笔试上就要和高考有所区隔,既不能是简单知识点的考察,也不能以偏题难题为难学生。
故而,自主招生,与其说是靠察学生,还不如说是对高校自主招生能力的一次考验。遗憾的是,本年度的自主招生,各大名校采取的是集中联考的笔试方式,这就失去了各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自主”已是名不副实。出难题怪题,而且超越高考大纲,既说明招生者的无能,更显示出题者依然没能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而这种怪、偏、难的考试思路,和中学教育中备受诟病的书山、题海、奥数模式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考官”不可能成为慧眼识才的伯乐,也挑选不出素养、能力俱佳的千里马,只能遴选出分数高的考生。
人们不明白,难道只有出难题、偏题和怪题,才能体现出高校的能力?难道中国高校就不能像耶鲁、哈佛那样的一流名校那样给学生出一些另类的考题?信息时代的人才,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应该体现创意无限。一个只知用大脑识记而不晓得用大脑思考,只知记述标准答案而不知多元求解的人,只能成为体制内的螺丝钉而不能变成创世纪的传感器。没有创意的考试,激活不了创造性的思想,也选拔不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从2003年高校自主招生启动,至今已是第8个年头。8年探究之路,自主招生的程序已经相当完备,但程序不是改革的目的,“实体”正义才是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势看:自主招生变成难题掐尖;高校从独立自主到集体联考;考生趋之若鹜为的是获得高考后的加分...自主招生不是高招考录制度的改革先锋,而是异化为不公平的特权模式。首先是名校掐尖的特权,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要么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名校,要么是全国重点大学。普通院校和地方高校,极少获得这样的“自主权”。名校自主招生,难题掐尖,事实上在高考之前就把全国各地的状元囊括于自己门下。其次是学生,全国几百万考生,能够参加自主招生选拔的只有4万多。这些学生是尖子中的尖子,他们参加自主考试选拔,实际上提前获得了进入理想大学的加分特权。在此语境下,自主招生变成了劫持公平的特权工具,不公平的改革还有什么意义?!
自主招生,不可沿袭难题“掐尖”的路径走下去。
后一篇:中国维和行动堪为国际社会的典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