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25日表示,如果不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力划分更加对称,地方政府的财政过多依靠土地出让收入的话,高房价问题是很难解决的。(12月26日《中新社》)
进入年末,房市组合拳接连打出,政策取向正触及房价乱象的核心。其实,房市高企的主因是众所周知的秘密,除了房地产商追逐高额利润的欲望,关键是政府和银行的配合。对政府而言,房地产是一举两得的好项目,既获取土地出让款,又提高了GDP增量;对银行信贷而言,房地产项目繁荣,收益高,银行利润就会水涨船高。不过,当政府、开发商和银行信贷形成利益一致的市场关系时,整个的市场杠杆已经失衡,
带给市场的只能是高房价。处于中低收入的社会公众无法消化,导致房市过剩,形成泡沫。导致良田被占、资金被套、最终形成金融危机。
因此,解决房价高企,避免房市泡沫形成,就要斩断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结成的利益链条。三者之间,权力是关键,只要各地政府不再卖地,不再有将房地产和GDP挂钩的急功近利思维,房市就不会虚热,房价也会在市场中理性缓降下来。
可是,要阻遏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不是一纸文件或严厉的宏调组合拳就能解决的。从吴晓灵副主任委员的言论看,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的划分是不对称的。简而言之,是中央财政充裕,地方财政不足,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不够合理。在此情势下,地方财政为弥补财政不足的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房市,就是地方政府尝到甜头的一项弥补地方财政不足的“好办法”。搜诸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网站,近年来各地财政收入增速都很快,主要是卖地所赐。以北京为例,今年1~3季度,北京市财政收入1519.5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达512亿元。也就是说,北京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全市财政收入的1/3强,为历史最高。可见,地方财政严重依赖于房地产,形成了“卖地财政”的惯性。
从近年来的中央财政收入看,2008年为61330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万亿元。2009年前3季度的财政收入为5151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可见,中央财政收入逐年递增,中央财政呈现出“不差钱”的好形势。值得一提的是,自1994年开始,中央财政里并不包括土地出让款。这说明,如果逐年增收的中央财政向地方政府扩大转移份额,平衡中央和地方财力,然后施以房市宏调政策,这样的调控效果会更好。
笔者以为,在房市组合拳连番的政策情境下,在专家和舆论众说纷纭的语境下,吴晓灵副主任委员的观点算是切中恳请。引申开来,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和财力的博弈。中央适当下放事权,给予地方更多财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价高企问题。否则,中央遏制房市的政策再严厉,组合拳出得再多再快,没有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配合,也会使政策效果大大减弱。更堪忧虑的是,自上而下的政策组合拳,也会导致下面更为严苛的对策组合拳,挥向社会公众,导致社会公众社会负担加重,带来更多市场风险和民意反弹。
因此,解决房价高企要先要明晰中央和地方事权,调整中央和地方财力。体制上不要讳言上下层级权力的博弈,才能决策有力,执行有效。
本文刊于27日晶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