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迪拜泡沫还是创造龙口奇迹?
(2009-12-03 06:06:28)
标签:
杂谈 |
复制迪拜泡沫还是创造龙口奇迹?
龙口每年建设用地指标年均不到500亩,限制经济发展。山东省计划在龙口湾建设全省首个人工岛群。在浩渺的汪洋大海中,人工岛群怎么建?建人工岛群会不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建成后的岛群将用作什么?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省海洋渔业厅海域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人工造岛,要把陆地上的一座荒山,填到海里去,实现“荒山变良田、沧海出仙山”。据介绍,龙口境内有一座荒山,基本没有利用价值,他们计划把这座荒山移到海里去,然后在荒山原址进行改造平整造出良田,计划造岛总投资100亿元。(12月1日《齐鲁晚报》)
古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不过那是神话传说;今有日本、荷兰填海造田,那是囿于地狭人稀的不得已之举。龙口虽小,但还没有到发展遭遇极端瓶颈的地步。耗资百亿进行移山填海造田工程,不知决策者是否进行过周详的成本核算,是否通过民意的充分酝酿。因为从这个工程的耗资和难度来看,更像是用激情浪漫的文本诗意叙述一个现代神话故事。
按照新闻源释放出来的规划宏景,这一工程要经过三个步骤:先是移动那个所谓“没有利用价值”的荒山。说起来做起来难,因为这个荒山的土石方是5.1亿方,挖下来填过去一来一往就是10.2亿方。据统计,三峡工程的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土石方开挖10283万方,土石方填筑3198万方(见11月9中国路面机械网)。而三峡工程是倾全国之力,工期17年(1993-2009)。对比之下,龙山移山填海工程土方量竟然是三峡工程的好几倍。这样的工程凭藉龙口一地乃至山东全省都不啻于神话。再说“荒山变良田”,即使荒山被移走,可是山总是有“根”的,而且此根是石头的。要想变成良田,要覆盖多少的沃土?所谓沃土从而而来?即使有足够的沃土覆盖,恐怕也是把别处的良田变成荒地移植而来。最后再说“沧海出仙山”,荒山的石头填埋到海里依然还是石头,要想变成仙山,依然要沃土覆盖、植被移栽,因此依然是规划者心中躁动的“海市蜃楼”。
抛开这许多不切实际的不可能,这个工程的生态保护环评又如何通过省、国务院两级审批?即使万事俱备,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浪漫工程在最后关头也可能会被现实的民生和民意去阻击。不要小看民众的智慧和公共法治素养,比这个工程“现实”得多的东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陷入民意困境就是典型的警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一工程的决策是基于龙口当地的发展,因此这个移山填海工程只能有当地政府埋单。就算是按照预算的100亿元计算,龙口市2008年GDP是5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引自龙口政务网)。这意味着,该市要拿出全年GDP的1/6、4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投入到这个工程上去。简而言之,如果这个工程2009年开工,未来4年,这个市不要再谈社会民生,不要再提吃喝拉撒,只有移山填海。这是怎样的场景呀----典型的完全复制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现代神话,而且是全市总动员的神话。这样的神话,能蝶变为现实的奇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颇具讽喻意味的是,抱有龙口奇迹宏愿的人们,心中却有真实的偶像,即迪拜的人工棕榈岛。确实,迪拜人工棕榈岛是人间奇迹,可是这个奇迹伴随着迪拜国际的800亿美元负债而变成了泡沫,迪拜奇迹正被全球视作另一轮经济危机海啸的渊薮。龙口以迪拜为偶像,既生不逢时,也是自找难堪。事实上,国际资本制造出来的迪拜泡沫,敲响的却是全球的警钟,尤其对那些异想天开、好大喜功、不切实际挑战自然,炫耀资本和人力的人们。
总而言之,龙山的移山填海工程不可能创造“良田和仙山”的奇迹,一意孤行可能会复制迪拜泡沫。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工程规划能见天日,归根结底还是决策者过于随意,缺乏民意参与和监督,将发展置于生态文明和民生工程之上。因此,任何一个好大喜功的“奇迹”背后,都有权力自编自导自演的痕迹。这样的决策游戏,要么危害深重,要么成为笑柄。
本文刊于12月2日时代商报
本文刊于12月2日时代商报
前一篇:中国文学迈入消费文化时代?
后一篇:疯狂辣椒隐喻的民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