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固定电话资费怎么改都是死路一条

(2009-11-26 06:23:52)
标签:

杂谈

  
    我国日趋“萎缩”的固定电话用户将享受到更具优惠的资费服务。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昨日发布《关于调整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取消固定电话、小灵通的政府定价管理方式,而改为资费水平“上限管理”。至此,运营商在固话业务上可自由定价,但是至少要提供一款不高于现行标准资费的新资费方案。两部委负责人表示,此举有利于电信企业通过更自由的竞争降低资费。(11月25日《新京报》)
    固定电话终于不再政府定价,终于松动了多少年不变的“一口价”,开始实行“上限管理”。可是,这个“上限管理”很笼统很费解,大体意思无非是说,电信运营商有了一些固话业务上的自由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提供一款不高于现行标准资费的新资费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是抽象笼统的,因为改革并没明确“具体资费标准的调整”,而只是“调整了电信资费的价格管理形式”。
    总而言之,挣脱政府定价的“上限管理”,似乎对用户有利---节省固话资费。但是,究其根本,不过是救赎电信商的手段。众所周知,从邮政到邮电,从邮电到电信,电信市场是个与时俱进分裂的过程。而每一次的分裂,作为母体的运营商都竞争不过新生的电信企业,而前者只能靠政府定价的方式维系生存。而面对新生电信企业的竞争,政府定价的保护反而又成为作茧自缚的屏障,固定电话,在电信运营市场的谱系中,只比邮政的“辈份”低,而比移动电信的运营商要高。“辈份”越高,其市场能力和占有率越低,其市场前景也就愈发黯淡。
    在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傲步迈进G3时,在消费者有多种“套餐”可供选择的情境下,固话多少年不变的资费模式自然不受消费者青睐。据工信部数据,1-10月份,固定电话用户累计减少1898.2万户。业内人士也不否认,灵活的定价政策,是保证固话业务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不过,这个过于抽象原则的“上限管理”却缺乏足够的市场力度,恐怕难以实现市场救赎。
    N前以前,当手机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固定电话的牛气冲天,政府定价就是其牛气的根本。而让消费者看不懂也不满的是,就是月租费。媒体和消费者一直呐喊取消它,可是这个费用(标准为每月10-35元不等)一直“世袭”到3G时代。即使是新出台的“上限管理”,运营商也称“未定”。
    而这个不合理的费用不摒弃,固话资费改革就难言彻底,也很难获得公众信任。不客气地讲,在固话收费上,电信运营商欠了广大用户海量的“糊涂账”----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固话用户3.5407亿户,按每户平均每月交纳10元月租费,过去10年,运营商仅此项收入就是4200多亿元。过去的“糊涂账”可以一笔勾销,可是这笔帐的“原罪”却难以消弭,带给消费者的是不信任。而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对固话而言,就是先“拨乱”(月租费)再“反正”(基本资费改革)。事实是,即使固话祛除月租费,即使固话给出相当优惠的资费标准,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因为3G乃至更为高级的信息化时代才是电信市场的主旋,固定电话,虽不至于像电报那样走入历史,但其市场地位只能是越来越低。因此,市场化改革得彻底一点,固话资费机制灵活一点,服务质量搞得好一点,也只能延缓固话用户“缩水”的速率,根本改变不了固定电话尴尬的市场命运。
    从来就没有学会市场化生存,也不打算在竞争中博弈的固话运营商,将其逼迫到市场上,结果可想而知;一只手将其推到市场,另一只手由给其市场化外的搀扶和支持,运营商前行的步伐将变得更为踯躅和蹒跚。而作为市场“买方”的消费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中,选择谁抛弃谁,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杆秤。
    论得悲戚一点,固话资费改革,不改死路一条;改也只是苟延残喘。   
      
本文刊于11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晶报、扬子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