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摸彩票的赌玩心态消弭“国考”沉重
(2009-11-09 19:17:35)
标签:
杂谈 |
每年“国考”,舆论要么是以正襟危坐的姿态发警世通言,或批高招政策的盲目扩张,或忧就业容量的捉襟见肘,或怒学生官本位的思想浓厚;要么就是哗众取宠,狂炒某某部门某某岗位的“热”。其实,无论一本正经的忧国忧民还是趁机炒作的娱乐思维,都是没有必要的杞人忧天。“国考”不过是就业的一种途径,而且是较为优厚的就业途径。毕业生们热衷“国考”,是相当正常的人之常情。相反,如果考生们纷纷逃避“国考”,都选择到所谓艰苦的地方去或宁愿失业而不就业,高考学子们那才真的是脑子里有了贵恙。
更重要的是,虽然考生们热衷“国考”,但也未必是将职业命运系在“当官”这一根稻草上。据统计,今年“国考”报考人数有135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不过100万左右。35万的考生在缴费和临考时节会放弃“国考”。这意味着,大多数的考生只不过是把“国考”当做职业选择的备选项。而且,超过90%的考生认为,考不上也没有关系,就当是“摸彩票了”,“中奖”的毕竟是少数。
不要小看我们的“85后”和“90后”们,他们不像其父兄辈那样,把职业当成只有一个正解的人生难题,而是把职业看成实现人生多元化的多项选择题。他们面前的职业选项和其父辈们不同,他们可以“国考”,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的职业,甚至可以自主创业,即使一个人待在家里,埋在网络里也可以创富成才。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讳言金钱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比重或关键作用。
“国考”或许很有分量,但对众多考生而言,并不会破釜沉舟地将之进行到底。因为这个考试竞争太过激烈,也未必是人生理性的唯一选择,因此采取现实主义的“摸彩”心态去应对,应该是很明智而且很健康的求职心理。
有趣的是,即使“国考”中标,每年也有很多考生放弃考上的“官”位,去追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考生行为或许值得检讨,但无疑也释放出了正面的信号——大学学子们并不都是想当“官”的。这也足可批驳近年来相当流传的主流忧思观点,即担忧国考“太热”优秀毕业生为了职业功利而选择仕途而造成其他行业优秀人才的缺失。弃考者众、考上不就者亦有,参加考生的百万人,只不过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6,这样“国考”比例并无不妥。
更深一步讲,即使600万应届毕业生都去挤“国考”的独木桥,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只有更好的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去,才能提高官员素质,催化权力、法治和权利的和谐关系。
因此,无论毕业生以认真的态度还是以摸彩的赌玩心态去“国考”,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人行为。作为旁观者,尤其是所谓的长者,万不可以“九斤老太”的自以为是去贬抑“国考”者,当然更无须有画蛇添足的忧国忧民心态。
本文刊于11月9日时代商报